我出生于黄河入海的城市,自幼便在黄河母亲的臂弯里长大,春日里看河岸边的芦苇抽出新芽,秋日里听归鸟掠过河面的啼鸣。老人讲的河神传说、庙会里的黄河号子、剪纸里的治水图案,那些浸润在日常里的黄河文化,像空气般包裹着我的成长,早已刻进我的记忆。可说来惭愧,我竟从未真正停下脚步,仔细看过她的模样。
作为一名治黄新人,我怀揣着对黄河的敬畏和对未来工作的憧憬,踏上了前往东营黄河河务局曹店管理段的行程。车窗外的风景逐渐褪去城市的喧嚣,取而代之的是坚实的堤坝与连绵的行道林,空气里似乎都弥漫着黄河特有的泥沙气息。当双脚真正踩在黄河大堤上,黄河的宽广无垠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也让我明白了作为黄河人的责任重大。这场迟来的会面,让我与这条奔流千万年的大河,缔结了更深刻的联系。
初识黄河:知在卷帙,行触河沙
校园里学习的“水沙关系”“地上悬河”,在参与河道巡查时突然具象化——七月的黄河滩区暑气蒸腾,脚下的土地干湿交错,尚小凯段长站在南坝头险工上,给我细细讲起防汛抢险的门道。他先指着训练时使用的编织袋、铅丝笼、木桩,说这些物料各有各的脾性,得用对地方才能显出威力。接着又说起抢护方法,从抛石护岸到捆枕护滩,连语气都跟着急促起来,仿佛眼前已涨起三尺浪头。
最让人惊叹的是那些栓桩绳的技巧,尚小凯段长指向东营黄河防汛抢险演训基地内的各种桩型讲解到:“你看七星,有圆七星和扁七星,扁七星布置为前三后四,呈梯形;棋盘桩则前后两排桩相对,形似棋盘;五子桩更讲究,形如梅花,桩绳都比棋盘多,这样才能张弛有度。”他感慨道:“这些绳结看着简单,实则藏着大学问。这系的不只是绳子,更是黄河两岸的安稳,是千家万户的平安。”那一刻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变成了可触摸的河床记忆,背包里的《河道修防工》不再只是考试教材,而是需要我用脚步丈量、用双手验证的行动指南。在我的笔记本扉页上,也悄悄添了行字“做读懂黄河的人”。
防汛前线:风雨砺行,铁肩担责
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黄河防汛形势严峻。在大雨来临前夜,段上职工未雨绸缪,主动放弃休息时间,提前到岗驻守,院子里的皮卡车上也早已装好了码得方方正正的防汛编织袋、木柄被摩挲得油光发亮的铁锹。他们以强烈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确保在恶劣天气下防汛工作不受影响,用身体力行的坚守向我诠释了“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工作方针。这些身经百战的黄河人,对天气变化有着近乎直觉的精准预判,他们积累的防汛智慧是书本上永远学不到的宝贵财富。
在这个团队里,我还切身感受到了一种心手相连的战斗情谊,那不是靠规章制度约束而来的,而是几代治黄人用生命守护黄河的信念凝结而成的精神纽带。守护黄河安澜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融入血液的使命担当,是对生命最厚重的承诺。这让我在暴雨中学会了沉稳,在险情前懂得了协作,更让我明白新时代治黄人的使命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冲锋,而是一群人把肩膀并在一起,在黄河岸边站成一道比堤坝更坚固的防线。
党旗引航:作风夯基,初心筑坝
作为新入职职工,参加“作风铸魂强堡垒,初心引航做先锋”主题党日,让我对麻湾管理段党支部这支黄委“四强”党支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会议现场,老党员讲述人民治黄的峥嵘岁月,让我真切感受到治黄事业从诞生起就流淌着红色血脉,党的领导始终是确保黄河安澜的根本保证,而黄河精神,更是与党的宗旨一脉相承。
在党旗下,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的声音与窗外黄河的波涛声交织在一起,涤荡人心。低头看着胸前的党员徽章,我突然懂得:黄委“四强”党支部的 “强”,强在作风如堤,能抵得住风浪;强在初心如锚,能定得住方向。
此次主题党日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黄河“四强”党支部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作为青年党员,我将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传承黄河精神,锤炼过硬作风,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护河有我”的青春誓言,为新时代治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法润黄河:联建共治,河检同心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而黄河文化浚源广场,则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河之畔,将法治文化与黄河文化完美融合,为人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缓步走过广场上的法治长廊,我感受到“浚源”二字不仅是疏浚河道的水利术语,更是“从源头净化生态治理”的深刻隐喻,与现代“源头防控”的生态环境司法理念一脉相承。
广场上的法治宣传展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展示了宪法、水法、黄河保护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展板上还陈列着那些破坏黄河生态环境的典型案例判决书,当我的目光掠过“非法采砂”“污染排放”等字眼时,那些原本冰冷的法律文书突然化作灼热的烙铁,在我的心头烙下深深的印记。我终于懂得:新时代治黄人,既要手持测流杆丈量河情,更要怀揣黄河保护法守护安澜。这份顿悟,让我的职业认同完成了从“技术员”到“黄河卫士”的升华。
薪火绵延:初心守河,匠心筑梦
启闭机房内,职工张欣进行闸门高度调节时,时而抬头观察闸位显示器上跳动的数字,时而俯身倾听闸槽传来的细微声响。“宁调三次,不差一厘”,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操作台上的工匠精神,它不在轰轰烈烈的抢险瞬间,而藏在日常工作中的精准里,就像黄河泥沙,看似微小却塑造山河。当我首次独立完成闸门调度,看着水流平稳通过涵洞时,课本中那些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我也真正的理解了我们调节的不只是水流,更是沿岸万亩良田的丰收希望。
作为一名治黄新人,我知道前路有风雨,有挑战,但更多的是使命与担当。我们会握紧前辈递来的接力棒,顶得住烈日暴晒,耐得住寒风凛冽,将新时代治黄人的答卷,写在洪峰过境的惊涛里,刻在四季坚守的平凡中。
在这条与黄河相守相伴的征途上,我们会带着初心笃定前行,向着梦想全力奔跑。愿黄河的明天,水清岸绿、安澜无恙;愿我们的梦想,在守护黄河的岁月里,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吴怡婷)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