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手记 一帧安澜的慢镜头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8-22 来源:本站原创

当黄河的奔涌又一次冲撞过堤岸,日历悄然翻过了365页。去年盛夏,带着一身“书卷气”的我,在雄伟的堤坝旁按下了职业生涯的“启动键”,这一年,看河水东去,听风过林梢,终于在基层的烟火与风浪里,我拍下了属于自己的一帧慢镜头。

筑牢防线 安全工作的“细枝末节”

初到管理段,前辈便叮嘱:“安全是治黄工作的生命线。”这句话在入职第一天便深深印在心里,我的日常,就从这些“细枝末节”开始。每月的安全会议上,从工程运行管理到日常操作规范,大家的讨论总能碰撞出细致的解决方案,我则认真记录下每一项建议,将口头共识转化为条理清晰的文字档案。

安全检查与自查是每月的“必修课”,面对排查出的隐患——或许是消防通道堆物,或许是设备线路老化,都要形成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时限与措施。看着问题从“待整改”变为“已闭环”,那份踏实感如同厚重的堤防般真切。每月的灭火器检查,更是雷打不动的任务,我拿着检查卡,逐个查看压力值,在签下名字的那一刻,仿佛握住了消防安全的“接力棒”。

一年下来,看着整齐码放的安全资料,我读懂了“防患于未然”的千钧重量,也渐渐明白,所谓的“万无一失”,正是从这些“细枝末节”里打磨出来的。

汛情淬炼 洪流中的“实战课堂”

汛期是对治黄人最严峻的考验,经历了完整调水调沙过程的我,深刻体会到“防汛是天大的事”这句话的含金量。

工程隐患排查就是给工程来一次全面体检。“火眼金睛”的同事徒步拉网式巡查、视频监控24小时值守、无人机高空“扫描”。屏幕上,堤坝的每一处细节清晰可见,这一刻,我感受到“科技治河”的磅礴力量。

水情工情监测是汛期的“日常功课”。清晨,我跟着前辈去观测水位,将黄河的“脉搏”与遥测数据比对,确保误差在允许范围。根石探摸更是技术活,看着探摸杆缓缓沉入水中,一点点了解坝体根基的情况,我才明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警示并非危言耸听。

最难忘的无疑是抢险现场带给我的震撼,7月份的热浪裹挟着蝉鸣席卷黄河两岸,烈日下,同事们指挥机械作业、检查抛石质量、协助调运物料……河水咆哮与器械碰撞声交织,勾勒出一幅“众志成城”的生动图景。

看着平稳流淌的黄河水,我终于明白,从部署到排查,从监测到抢险,都是为了那句“黄河安澜”的承诺。

笔耕不辍 光影里的“治黄故事”

“把我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这是我开始撰写宣传稿时听到的嘱托。最初拿起笔,面对素材常不知从何下手,写出的文字总带着“学生气”的生硬,前辈便教我:“宣传要接地气,多去现场看,故事就在堤防上、就在河岸边。”

于是,我跟着同事们跑现场。写《绿野黄河畔,共筑安澜堤》时,我奔赴义务植树基地内,同大家一道扶正苗木、挥锹铲土、培土围堰、提水浇灌,才写出了“堤防不仅是防洪线,更是生态线”的感悟;创作《“粽香”里的黄河》时,恰逢端午节,同事们进行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工程运行管理“攻坚战”,那混合着粽香与泥土气息的场景,成了文章最动人的注脚。

最具挑战的当属《魔童哪吒“廉”变记》,我们将“哪吒”形象与管理段廉洁文化创新结合,我反复琢磨如何让严肃的主题变得生动,从构思情节到打磨语言,数易其稿,最终让这篇文章成了职工们热议的话题。

一年来,20余篇稿件发表。从最初的生涩到如今的从容,我渐渐懂得,宣传不是堆砌文字,而是用真情记录治黄人的坚守,用故事传递黄河的脉动。

清风为伴 蔬语园里的“廉洁密码”

廉风“蔬”语园是单庄管理段的一张特色名片,从构思方案时的集思广益,到翻土播种时的挥汗如雨,再到瓜果飘香时的满心欢喜,我见证了这个菜园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有幸成为它的讲解员,在瓜果藤蔓间读懂“廉洁”二字的深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亲手种植的蔬菜端上餐桌,那份成就感难以言喻。更重要的是,这“廉洁菜”里,藏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也蕴含着“清正廉洁”的深刻内涵。

作为讲解员,我无数次向来访的客人介绍菜园的故事,从菠菜象征“铁面无私”的廉洁坚守,到豆角代表“两袖清风”的正气凛然,每一种蔬菜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廉洁寓意。看着大家在廉风“蔬”语的标语前驻足,我知道廉洁的种子正在悄悄发芽。

如今,园区已接待各级调研交流20余次,我们拍摄的“‘青’风扬正气 ‘蔬’语润廉心”视频成为黄委主题微党课优秀作品之一。站在菜园中,我突然懂得了:廉洁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坚守,是“过紧日子”的自觉,是代代治黄人传下来的家风。

黄河水涨了又落,堤防草绿了又黄。那些我走过的路,此刻都被记载成为慢镜头,标记着我从忐忑到笃定的每一步。站在新旧交替的节点,黄河水依旧奔涌向前,而未来的我将继续握紧手中的“接力棒”,在守护母亲河的路上,把脚步踩得更实,把故事写得更长……(李晓晗)

编辑:田光 录入:张琳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