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河之上 那支数据铸就的新“笔”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8-25 来源:本站原创

“黄河宁,天下平”——这流传千年的古语,道尽了黄河安澜对国泰民安的分量。在齐鲁大地,这条奔涌的“动脉”,其安危沉浮,都沉甸甸地压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之上,也鲜活地注解着这片土地的命运。

情感的牵系

我对黄河的记忆,始于东平湖畔的童年。那时的母亲河,是湖滩边的小鱼小蟹,是课本里的文化符号,带着一份温暖的乡情。这份心中对黄河文化的憧憬,引我毅然投身于守护这条大河安澜的重任之中。然而,当我真正告别熟悉的领域,怀揣着对“国之大者”的敬畏,成为一名治黄新兵时,激动之余,更多的是面对现实的茫然。眼前的水文数据、工程术语、复杂的调度方案,都像一道道陌生的门槛。我深知,这份责任背后,有太多需要从头学起的知识和挑战。

认知的转变

初来乍到的茫然,随着深入接触“智慧黄河”建设,渐渐消散。从人工巡查到视频监控,前辈们耐心地带着我,身体力行的讲解、演示。堤防、险工、水闸、柱号、备防石,这些词汇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变成具体的工作内容,变成了一份沉重的责任和担当。他们指着堤防上看似不起眼的传感器,讲述“数字哨兵”是如何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水位、渗流等关键信息。当亲眼见证数字水尺的读数与平台数据完美同步,闸门启闭指令精准下达,“云黄河”的宏大图景在我眼前缓缓铺展。

我意识到,守护黄河的关键,就藏在这场“智慧”与“绿色”的深刻变革之中。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实时流动的数据和智能高效的分析决策,让古老的治黄事业实现了现代化。昔日的“悬河之忧”,正被这张由数据编制、算法构建的智慧之网有效管控,“智守安澜”变成清晰的工作目标。这不仅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精确度,也为我们这些新职工快速掌握复杂的黄河工程体系,提供了最直观的窗口。

传承的赓续

再先进的技术,核心也在于人。这一点在培训时感受尤为深刻。前辈们手把手教我测水测沙的传统方法,一遍遍强调:“水文数据必须录入‘零误差’,关系到安全,马虎不得。”。这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让我深刻理解:堤坝对水的刚性约束,正如工作规程约束着我们操作、记录的分毫,这两者共同铸就了守护黄河安澜、泽被万里的最坚实根基。

“智慧黄河”绝非抛弃过去,而是站在历代黄河人的宝贵经验——“土智慧”的肩膀上,向前眺望。这些经验,来源于他们对黄河水沙规律的透彻掌握,来源于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正是这份扎根实践的“土智慧”,为现代科技的精准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智慧源泉。

如今,我看到新生的湿地芦苇摇曳,引来久违的鸟群,我更加感受到治黄事业的成效。水文预报精准及时、生态调度科学合理、工程维护扎实到位、文化传承赓续传承……各方智慧和力量汇聚于此,共同推进着黄河保护治理这项系统工程不断前进。黄河的厚重,早已超越流淌的水沙本身。它承载的,是千百年积累的治水智慧,是一代代黄河人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的精神印记。

未来的期许

在这里,我得以触摸真实的土地,也在这块土地上让自己成长。

从最初的茫然到现在逐渐融入,我感受到肩上责任的分量,也体会到这个集体的团结与力量。未来,我将以更加踏实的态度,努力钻研治黄专业知识和技能,既要常怀通观全局的思考,也要厚植精于一隅的定力,拥抱科技,积极参与到“智慧黄河”的建设和应用中。同时,我更要用心去感受和传承黄河文化,理解这份事业背后的精神内核——那份坚韧、务实、担当与奉献。我期盼着,能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守护母亲河岁岁安澜,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贡献力量。这份融入血脉的黄河精神,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共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洪子涵)

编辑:田光 录入:张琳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