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青衿始识河重 铸铁志方知澜安

——从“小白”到“堤防卫士”的成长之路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9-3 来源:本站原创

黄河的波涛,裹挟着一年的光阴奔涌而去。当新的青春身影汇入这橙色长河中,我悄然褪去“新来的大学生”这层稚嫩标签。

初涉任务:从“不敢”到“我能”

“这个我不太懂...”

“啊?会不会做不好...”

“没写过,该如何下笔……”

......

“好的,我可以。”

“这项工作,我想汇报一下我的思路和想法。”

“这个信息的时间节点要抓住,留好素材。”

黄河之水,磨砺新石。初入职场时的怯懦疑问犹在耳畔,彼时的心境,恰似河中新石,未经冲刷,棱角分明却又忐忑不安。从最初的“不会做、不敢做、怕做错”,到如今“学着做、我能做、认真做”,那份颤颤巍巍的犹豫终化为敢于担当的勇气,成长便迎着曙光绽放光芒。前辈们的耐心指点、悉心教导,如同岸边坚实的磐石,支撑着我蹒跚前行。当如履薄冰的“不敢”,最终沉淀为郑重的“我可以”,我豁然领悟:成长,便是黄河泥沙在岁月中无声淤积,终成护佑安澜的基石。

图1

身份之印:从“纸上”到“足下”

“你觉得什么事情或者哪一刻让你觉得已经上班不再是学生?”

“发工资,哈哈哈哈。”

诚然,入职一刻起,学生身份已然卸下。然而,“发工资”这个玩笑式的答案,其背后蕴含的重量,却是在日复一日的躬身实践中才真正体味深刻。那不仅仅是账户数字的跳动,更是一枚沉甸甸的治黄身份印章,它无声地宣告着我已成为需要独立承担责任、创造价值的治黄人了。

这份责任,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它具象为脚下大堤的每一寸坚实、河道里奔涌的每一股水流、工程图纸上的每一个精准标注,更关乎一方水土安澜的重托。当我真正踏上大堤,用脚步丈量水势变迁,用目光巡检每一块护坡石的安稳,用汗水浇灌堤岸新绿,那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便有了滚烫的生命温度。

图2

淬火时刻:在风浪中读懂“铁军”

“即日起,全体驻扎堤段!务必确保调水调沙期间万无一失,全力保障黄河东明段安澜!”

命令简短,字字千钧。刹那间,使命感如黄河水漫过心堤,真正的“黄河保卫战”,就在脚下这片大堤上打响。

“咱大学生第一次经历,难得的学习机会,要多看、多问、多记,以后都是宝贵的财富啊。”

调水调沙的数十个日夜,时间仿佛被拉长,又被压缩。河畔的风涛,成了最恒定的背景音。没有丝毫懈怠,是我们治黄人共同的姿态。从略显生疏到渐入佳境,我全身心投入到这守护安澜的链条中:值班值守、河势查勘、滩唇水位测量……我深刻地体会到,在这宏大的安澜工程里,每一个看似微小的环节都如精密齿轮,环环相扣,维系着千里长堤的安然。 前辈的经验判断、精准的数据测量;值班室的及时上报、记录本上清晰的一笔一划——它们共同托起的,不仅是一条河,更是沿岸千家万户的安宁灯火。

图3

当水势最终归于有序,前所未有的充实与自豪在胸中激荡。这场“风浪洗礼”,冲刷掉初入职场的懵懂,沉淀下对治黄事业最直观、最炽热的理解,那便是无声的坚守,是严谨的作风,是融入血脉、对母亲河最深沉的爱与担当。 这段与风浪为伴、与数据为伍的时光,将深深地烙印在我职业生涯的起点,成为最难忘、最珍贵的序章。它让我懂得,守护黄河安澜,从来不是空谈,而是日夜不息、步履不停的行动。而我们每一位治黄人,正是那一颗颗紧紧团抱、抵御风浪的护坝石——人在,坝在!

岁月如河,奔涌向前。青春的色彩融入这片“黄河橙”,便有了与长河共奔腾的深沉力量。我将继续埋首案牍,亦不忘眺望大河奔流的方向,让每一次伏案、每一次巡行,都成为青春向黄河的坚定回声——以实干为号,以担当为歌。在守护这条母亲河的永恒事业里,我们新一辈的足音,正铿锵地汇入那不朽的涛声中。(贾倩茹)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