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独具“山泉湖河城”自然禀赋,黄河与泉水交相辉映的自然风貌,赋予了济南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生态文明底色。
黄河与泉水,从地理交融到文化共生
济南,顾名思义,在济水之南。济水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是古“四渎”之一。《禹贡》记载,济水“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邱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并记载了各州贡道中,济水承担了四个州的贡品输送。济水发源于今河南济源市的王屋山,向东流淌,时而潜流地下,时而浮出地面,说这条古济水三隐三现,“以清为名”,穿黄河而不浑。“一出为济源,再出为荥水,三出为山东诸泉水。”这三出的济水就是济南诸泉了。
古人认为济南泉水就是伏流于地下的古济水,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认为历下泉水源于济水,他说“古说济水伏流地中,今历下凡发地皆流水,世传济水经过其下。”清代蒲松龄在《趵突泉赋》中说:“泺水之源,发自王屋;为济为荥,时见时伏;下至稷门,汇为巨渎;穿城绕郭,汹汹相续。”认为趵突泉就是济水伏流形成的。
后来,古济水由于受黄河改道淤积逐渐消失,大清河取代了济水下游故道,而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此河道成为“三河故道”。济南与黄河这条河流的渊源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济南的“北界”,与城市形成了“相邻却疏离”的微妙关系。黄河这条济水故道的存在,深刻塑造了济南的地理格局与水文特征,抛开神奇的“三隐三现”之说,作为“地上悬河”,黄河河床高于济南市区约4-6米,其水位的涨落不仅关乎防洪安全,更通过地下岩溶网络与济南泉水形成隐秘的水脉关联。
黄河与济南的互动亦显深邃。元代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以黄河沿岸的鹊山、华不注山为背景,勾勒出济南的山水诗意;明清时期,大清河、黄河漕运的兴盛使济南成为南北物资集散地;民国津浦铁路泺口黄河大桥通车,催生了商埠文化与市井繁华。这种地理与文化的双重交融,为“泉城”注入了壮阔与灵动的双重气质。
黄河与泉水,水脉相通的生态真相
“泺”指的是济南趵突泉为代表的泉群形成的“泺水”。对于古“泺水”,有专家考证是今趵突泉至大明湖的一段护城河,当时“泺水”曾流入“济水”,入“济水”的地方叫“泺口”。后来黄河夺占了“济水”的河道,河岸高出地面,“泺水”不能流入黄河了。
追溯“泺”的起源,最早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在历代文字中,“泺”仅有水名一个基本义,专指泺水。近代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甲骨四堂”之一的罗振玉先生就从商代甲骨卜辞中辨识出代表水名的一个“泺”字,这个字就是济南的趵突泉、古泺水。
2020年,济南市政协翟宏国的研究首次揭示黄河与泉水的直接关联,当黄河泺口水文站水位低于26.7米时,趵突泉易停喷,反之则复涌。1972年,黄河首次出现断流,自那一年起泉水也开始间歇性停喷,直到2003年的30余年间,趵突泉共停喷过26次,最长停喷期长达2年半之久。从1999年开始,国务院授权黄委实施水量统一调度,从此黄河也就没再断流。如今黄河实现连续25年不断流,泉水也已连续欢腾了22载。
济南第一座水厂“趵突泉水厂”,建成于1936年底,在没有自来水厂之前,济南市民用水需从井内打水取用地下水。趵突泉水厂建成后,以趵突泉为水源地,每日向城关和商埠区供水2.2万吨。到了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单位、居民与农业生产形成凿井高峰,影响了泉水的持续喷涌,随着城市的扩张,引进客水资源刻不容缓。
1985年,济南建设的黄河水厂投入使用。1999年库容量4600万立方米的鹊山水库建成,一年之后该水库正式向黄河二水厂供水;而就在同一年,库容量为4850万立方米的玉清湖水库也建成了,2001年与之配套的玉清水厂开始向市区供水,目前黄河日供水量已经达到城市用水量的80%。
2003年,济南启动“保泉工程”以来,通过“调蓄补源、采外补内、开源节流”三大模式,将城市供水从地下水转向黄河水与地表水。科学监测表明,黄河水还能通过地下岩溶裂隙补给济南泉水,形成“地上悬河补给地下泉”的独特水文现象。济南泉水保护团队通过230个自动化监测点构建的岩溶地下水数值模型显示,黄河水占济南地下水补给量的40%以上,成为维系泉涌的关键外部水源。
黄河与泉水,水脉滋养下的城市跃迁
汩汩流淌的泉水是济南的灵魂。行走在古城内,随处可见市民在清水畔、小河边、柳荫下取水沏茶、淘米浣衣、休闲乘凉,犹如一幅幅唯美画卷,尽显城市百态。因为泉水,济南在城市建设中依托“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景观风貌,形成了独特的“山泉湖河城”园林城市景观。
济南,是奔腾万里黄河流经最后的一座省会城市。“一山一水一圣人”是山东省的文化象征,其中“一山”指的是泰山,“一水”指的是黄河,“一圣人”指的是孔子。黄河在济南城市品牌中占有重要位置,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承担着“重要支点”的角色。
如今,黄河与泉水的共生关系,正从生态保护向高质量发展延伸。新世纪,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的全面建成,为济南北跨发展注入了动力,2021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济南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2021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起步区规划面积798平方公里,等于再造一个新济南。济南起步区发展定位为“四个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示范、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新引擎、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新平台、绿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区。
济南“北跨”战略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国家战略的叠加,推动黄河与泉水从“物理相邻”转向“文化共融”。自2020年以来,济南市先后投资兴建了济南黄河文化展览馆“鹊华楼”,深入推进实施黄河生态风貌带建设;深入挖掘梳理黄河文化丰富内涵,突出“河济泉城”品牌引领,完善品牌宣传,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文化品牌宣传格局,扩大济南黄河文化品牌效应和对外影响力;国际泉水节期间,“起步号”花船串联黑虎泉与黄河码头,通过文创活动与生态展示,重构“泉河对话”的城市叙事。
“泉·城文化景观”申遗工作因“泉龄”研究取得突破,济南拟复原元代《鹊华秋色图》景观,并挖掘黄河祭祀文化,打造国家级文化IP。正如山东大学王德刚教授所言,“黄河与泉水的‘牵手’,需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可感知的现代场景,让文化从纸上走入人间。”
从地质年代的岩溶涌动,到今日的智慧化守护,济南黄河与泉水的故事,是一部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史诗。这里,每一滴泉水都承载着黄河的馈赠,每一段堤防都铭刻着治水的智慧。未来,随着“携河发展”战略的深化,济南将续写“因泉而灵、因河而兴”的崭新篇章,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泉城样本”。(张庆民)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