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石洼闸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10-27 来源:本站原创

黄河的浪涛拍打过多少朝代的堤岸,东平湖的涟漪就荡开多少重历史的波折。当那道横亘南北的石洼分洪闸在东平县戴庙镇的晨光里显影,你会忽然懂得,有些建筑从来不是冰冷堆砌的混凝土,而是大地写给岁月的诗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永恒注脚。

与石洼分洪闸的初遇,离不开碧波荡漾的东平湖。依旧记得十年前的炎炎夏日,作为新入职的东平黄河河务局职工,从沂蒙老区的崇山峻岭奔赴东平湖畔的涤荡清波,那时便初见了东平湖的真容,从此便与那满目喜人的水结缘。

东平湖的水,一半浸着大汶河的清澈,一半承着黄河的浑浊。这颗镶嵌在鲁西平原的“绿宝石”,作为黄河下游唯一的蓄滞洪区,本是黄河“豆腐腰”上的软腹,却被一代代勤劳的东平黄河人建设成了护佑众生的安澜“铠甲”,肩负着分滞黄河洪水的艰巨使命。

1958年,东平湖蓄滞洪区建设初启,这片湖便被重新定义了使命属性。东平湖蓄滞洪区地跨山东省泰安、济宁市东平、梁山、汶上三县,承担分滞黄河洪水和接纳大汶河来水的双重任务,成为黄河下游重要的分滞洪工程,肩负着保障济南市、京沪铁路、胜利油田和艾山以下沿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四保”重任。东平湖蓄滞洪区以二级湖堤为界,分为新湖区和老湖区,黄河向老湖区分洪需要依靠林辛分洪闸与十里堡分洪闸两座分洪闸,而新湖区则需依靠石洼分洪闸分洪。

图1

时代召唤,使命催生,石洼分洪闸带着时代赋予的特殊使命应运而生。时间回溯到1967年1月31日,石洼分洪闸修建会议在京召开,石洼分洪闸的有关修建问题逐一商定。2月中旬,黄委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在现场对石洼分洪闸的闸址、闸型、角度等问题进行反复商讨,一张成熟科学的施工图纸落笔而成。3月5日,伴随着工程机械的轰鸣声,石洼分洪闸工程建设正式开工。7月,在建设者们日夜奋战五个月后,石洼分洪闸正式竣工。它那壮观的49孔闸门犹如49位镇守边关的将士屹立在东原大地上,面朝滚滚波涛,目送黄龙归海,守护万家灯火。

岁月流经十载,石洼分洪闸迎来了新生。由于黄河河床逐年淤高,到1975年底原设计流量的水位已比当初高出不少,必须进行改建。于是,石洼分洪闸在1976年10月正式迎来改建。改建后的石洼分洪闸,如同壮士换甲般重获新生,雄伟壮观,依旧俯卧于此,护佑一方太平。

图2

栉风沐雨50余载,石洼分洪闸又于2017年组织实施了除险加固工程,旧貌换新颜的石洼分洪闸恰似老者添翼,怒发生威。58载风雨里,370米的闸身每一米都潜藏着传承坚守的奋斗故事,都渗透着一幕幕的感人瞬间:百日攻坚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任务时的日夜坚守;高温酷暑下,值守人员汗流浃背地开展维修保养作业;在“局校共建”的新发展模式下,以石洼分洪闸为平台载体的实践教学培训基地成熟运行,推动了“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一批批高校学子以闸为媒,青春作引,不断传承赓续治黄伟业。

随着信息浪潮与黄河波涛相遇,信息化赋能加持下的石洼分洪闸正向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模式稳步迈进。闸室控制体系实现了人工向智能化控制系统的迈进,荧光屏上跳动的数字与闸外奔腾的浊浪遥相呼应,古老的黄河与现代科技完成了一次庄严的接力。当岁月随洪水退去,它又化身沉静的守望者,遥望黄河、东平湖的水位起伏回落,听芦苇丛中水鸟重唱的歌谣,看晚霞与渔船交织的掠影,嗅万亩荷塘花苞绽放的芬芳,叹沿黄百姓世代与黄河和谐共生的生动画面。

图3

暮色中的石洼分洪闸最见哲思。闸身投在水面的影子被风揉碎,又随波重新聚拢,像极了黄河与人类的相处之道,在对抗与共生中寻找在彼此轨迹里的平衡。当黄河的野性遇上石洼分洪闸的理性,便诞生了最动人的哲学,在碰撞中对话,在和谐中共生。

如今,58岁的石洼分洪闸成功入选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以春夏交织的坚守承载着一段流动的历史。那些目送而过的黄河水,带着黄土高原的泥沙,带着高山雪原的清冽,更带着治黄人"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精神密码,流向更远的未来。(刘柱)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