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1998年、2001-2002年和2004年分三次在河口河段实施了挖河固堤工程(分别称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挖河工程)。第一次挖河工程位于河口段朱家屋子至清2断面,全长24.4km,其中朱家屋子—6断面长11km为挖河段,6断面—清2断面长13.4km为疏通段,采用挖掘机和组合泥浆泵开挖两种施工方式,总挖沙量为547.96万m3,加固堤防长10.0km。第二次挖河工程上起义和险工,下至清三断面,涉及河道长度41km,其中义和险工至朱家屋子9.7km为挖河段;朱家屋子至6断面10.9km为启动工程挖河段(未进行开挖疏浚);6断面至清三断面20.4km为间断疏通5段,长9.16km。采用80m3/h挖泥船和组合泥浆泵开挖,挖沙量为349.56万m3,加固堤防长8.0km。第三次挖河固堤工程由义和险工向上游挖至纪冯险工,河段长12.5km,开挖河道长9.8km。全部采用120m3/h挖泥船开挖,挖沙量为159.42万m3,加固堤防长6.8km。三次挖河固堤工程涉及河道总长度为53.6km,共挖泥沙1057万m3,加固堤防24.8km。
图3 三次挖河固堤工程示意图
工程实施期间,山东河务局组织有关单位对河道冲淤和水文要素进行了现场观测,并根据观测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结论是:
(1)挖河工程减淤作用明显。第一次挖河工程,在1998年6-10月的水沙条件下可以使研究河段(利津-6断面河段)减淤700万m3-800万m3,挖沙减淤比为0.76-0.63。第二次挖河工程,通过对比河段(泺口至利津河段比较)的冲淤比较分析,从挖河开始至2002年11月份监测河段的挖沙减淤比为0.473。第三次挖河工程,通过相近水沙条件的1993年与2004年观测河段的比较,在共计挖沙159.4万m3情况下,使研究河段减淤量230万m3,挖沙减淤比为0.69。
(2)挖河工程在挖河段上下游河段引起了溯源和沿程冲刷,其影响程度为越靠近挖河段越强。其中,第二次挖河工程引起的溯源冲刷范围距挖河段上界(义和险工)11km处的东张断面,沿程冲刷范围距挖河段下界(朱家屋子)12km处的清1断面;第三次挖河工程引起的溯源冲刷范围在纪冯险工以上10km,接近利津断面。
(3)挖河之后,观测河段相同流量级的水位均有大幅度的降低,平滩流量增大明显。第一次挖河工程,观测河段1998年汛后与1996年汛后相比,3000m3/s水位除丁字路口外,其余各断面的水位下降0.3-0.5m左右。第二次挖河工程,利津以下各站1000m3/s水位2002年10月与2001年9月相比下降了0.2-0.5m;观测河段的平滩流量增加了300 m3/s左右。第三次挖河工程,2004年汛后与汛前比,500m3/s水位利津以下各站下降了0.15-0.28m,观测河段的平滩流量增加了470-750 m3/s。而同时期,其上游的水位站水位泺口下降0.12m、刘家园上涨0.10 m、清河镇下降0.09 m、张肖堂下降0.17m。利津以下河段水位下降幅度大于泺口—张肖堂河段,说明挖河工程对观测河段降低同流量水位和增大平滩流量有影响作用。
(4)挖河工程的实施,使得观测河段的河道宽深比()减小、断面形态向着有利方向变化。三次观测研究发现,通过挖河,观测河段的河道形态得到改善,第二次挖河工程宽深比减小幅度多在1.0~3.0,河道滩槽差增大幅度多在0.25~0.4m;第三次挖河工程利津到渔洼河段滩槽差平均增大0.30m,河道主槽向窄深方向发展。
(5)挖河工程在减少河道淤积作用方面具有时效性,约2年。
(6)挖河固堤工程对于大堤有明显的加固作用,三次挖河固堤工程共加固大堤长度24.8km,淤筑宽度80—100m。
编辑:田光 录入:无 审核: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