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屯洼记
(程平陈军)
稻屯洼,亦称稻屯湖。位于山东省东平县城西8公里处,北面靠山,南临大清河,距汶河戴村坝12公里。原系东平县境北部山区诸小河道及坡水的汇集区,是自然形成的沼泽地,汇水面积270多平方公里。
传说在隋末唐初,唐朝大将罗成在一场大战中,身陷淤泥被困,被敌乱箭射死,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罗成将军,在稻屯洼西南岸边修建了罗成庙,至今遗址尚存。
清初,稻屯洼与大清河连通,水涨漫灌落淤,水退耕种。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筑大清河北堤后,洼内积水由王台闸泄入大清河。后由于河床逐年淤高,汛期洼地来水不能及时排出,形成常年积水洼地,新中国成立前经常积涝成灾。民间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稻屯洼淤泥巴”谚语流传。新中国成立后,洼内修建围堤束水等工程,实行粮渔间作,并修建王台排水闸,及王台、路口等排涝站。1954年确定为大清河特大洪水滞洪区,修建了围堤,开挖了排水沟渠,并修建避水台11座,围村埝20处,滞洪区面积66.1平方公里,设计蓄水位39.5米,蓄洪库容1.95亿立方米。1964年大水后,山东省防汛指挥部规定,当临汶站流量超过7000立方米每秒,或汶河出现较大洪水威胁大清河南堤安全时,由泰安市酌情确定运用稻屯洼蓄洪,设计蓄水位46.0米,蓄水3亿立方米。为了保证及时分洪,在大清河北堤的马口处设置临时爆破口门,宽42米,进入流量1000立方米每秒,王台泄洪流量50立方米每秒。每年汛前,由东平县防汛指挥部负责对45米高程以下的群众5万余人做好迁移安置准备,确保安全蓄洪。
随着东平湖蓄滞洪工程的加固完善,大清河南北堤加高加固,东平湖蓄水御洪能力不断加强。加之黄河小浪底水库建成运用,黄河洪水对东平湖蓄滞洪区运用概率大大减少。黄河、大汶河长期没有发生大洪水。黄委根据黄河防汛的实际,对黄河下游防汛设施进行了统一规划,明确了东平湖蓄滞洪区成为黄河下游唯一的滞洪区。因此,稻屯洼滞洪区基本失去了蓄滞洪的作用。
稻屯洼水资源丰沛,土地肥沃,湿地面积广大,景色秀丽,旖旎多姿,区内群众开发旅游、养殖、加工、娱乐等项目,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稻屯洼已被国家建设部批准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湿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总面积3.7万亩,其中常年水面2万亩,外围浅滩地1.7万亩。湿地内山水相依,蒲苇吐翠,鱼跃鸟鸣,瓜果飘香,再现“稻蒲荷香”东平古八景之一。
编辑:田光 录入:无 审核: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