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山与东平湖
牛永生
位山,是位于黄河下游左岸聊城东阿县境内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山,小到在县地图上都难以找到,但它却与隔河相望的东平湖一样闻名,这还得从他们一个多世纪的“情缘”说起。
据《东阿县志》记载,位山原名位永山,明初崔姓自益都迁此,后改称位山。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改道,夺大清河入海,始由位山脚下穿过,东平湖与黄河连通,成为黄河与汶河的自然滞洪区,从此,位山与东平湖开始结下“不解之缘”。
1950年8月,东平湖被确定为黄河滞洪区。1958年5月,以位山为中心的黄河下游位山水利枢纽工程全面施工,东平湖水库为位山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年3月31日,山东省黄河位山工程局成立,驻地东阿县关山村。1960年2月,东平湖修防处、位山引黄闸及渠道管理所一并划归位山工程局统一管理。位山与东平湖成为了“亲密”一家人。
至1960年,浩大的黄河位山水利枢纽工程大部完成,东平湖由自然滞洪区改建成全封闭的平原水库。但是,位山枢纽工程开始运用后,出现了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①枢纽处理洪水的能力偏低,仅能处理花园口176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超2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威胁回水区安全,不能满足近期防洪的需要;②回水河段淤积严重,枢纽投入运用到1962年底,拦河闸以上的滩地平均抬高了30~40厘米,是整个黄河下游河道升高速度的3倍,降低了排洪能力;③东平湖水库围坝工程质量低,蓄水后普遍出现渗水、管涌险情,难以保证安全运用;④水库蓄水打乱了滨湖地区水循环规律,地下水位明显提高,几十万亩耕地沼泽化、盐碱化;⑤北岸灌区管理不善,造成大面积次生盐碱化,粮食产量下降,被迫停灌。
以上问题的出现,是初始没有预料的,也是难以解决的。1962年4月,水电部派出专家组到东平湖调查研究。在专家组提出的意见中,首次提出破除位山枢纽拦河坝,恢复老河道自然行水的改建方案。1963年12月6日,从位山传出沉闷的爆炸声,位山拦河坝在轰隆隆的巨响中沉入历史长河,黄河回归老河道。
此后,东平湖运用方式随之改变,水电部《关于黄河位山枢纽工程的意见》明确,“东平湖水库近期运用以黄河防洪为主,暂不蓄水兴利”。1963年11月,国务院批示同意东平湖水库修筑水库隔堤,采用二级运用,继续整修和加固东平湖围坝。运用方式改为“有洪蓄洪,无洪生产”,湖区外迁移民陆续返库,新湖区土地逐渐恢复耕种。
1964年4月,山东黄河位山工程局迁址至梁山县城。1991年9月,根据黄委批复,山东黄河位山工程局更名为山东黄河东平湖管理局。东平湖管理机关从此“解下”使用了33年的位山冠名。
位山枢纽工程废除后,位山引黄闸兴利的作用没有改变,作为黄河下游较大的引黄涵闸,一直担负着位山灌区引水和“引黄济津”、“引黄入卫”跨流域引水调水的艰巨任务。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至2005年的25年间,累计引水量超过130亿立方米,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进入21世纪,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东平湖的建设运行,东平湖将由单一蓄滞洪水库转变为滞蓄洪与调蓄调水双重作用的特大型平原水库。1988年,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跨越黄河的关键工程—— 位山穿黄勘探试验洞建成,总体规划过黄河流量为6000立方米每秒,3条直径8.8米的隧洞穿过黄河主河床。洞身在地面以下约75米,洞长307.53米。届时,上面是滚滚东流去的黄河,下面是经东平湖调蓄后北流千里的长江之水,孕育着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两大水系在位山交叉而过,这是何等的气势,又是何等的壮观!
2009年2月,承担确保黄河下游不断流功能的东平湖,在黄河下游沿黄地区抗旱攻坚的关键时期,根据黄河防总调度指令,开启东平湖陈山口出湖闸放水933万立方米,首次参加黄河干流应急抗旱联合调度,有力地支援了下游抗旱用水,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历史再一次将位山与东平湖搬到了“调水”的同一舞台。
编辑:田光 录入:无 审核: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