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村坝觅古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2-6-17 来源:本站原创

在泰安市东平县城南有一古代水利工程---戴村坝,是明清时代拦截汶河水补济京杭运河水源的重要水利枢纽,历经近600年,多次遭遇洪水冲毁而修复。戴村坝上为大汶河,下为大清河,它的古文物价值、修建技艺、调水作用堪与四川都江堰媲美。长437.5米,顶宽3米有余,底宽20-30米,修建时距河槽高4米,如同一栋巨大的楼房横亘于大汶河上。

戴村坝的修建历史要追溯到明朝。明成祖建立政权后定都北京,为了开发幽燕十六州向北部大批移民,利用京杭运河从南方调运粮食、生活用品,而东平县大安山至临清段有1/3因淤积不能行船。明永乐七年,工部尚书宋礼奉旨调集3万人疏浚河道,但水浅不能浮舟,宋礼化装成算命先生顺汶河私访对策,在汶上县白家店村与一名白英老者闲聊,谈到“渠成无水难于行舟。”白英献策:在汶河戴村附近,拦河筑坝抬高丈二尺;再挖输水渠一条将水引到南旺入京杭运河。南旺地形较高成为水脊,可南北分流,形成“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之势,大运河可通矣!宋礼大喜,于1411年修建戴村坝,并开挖济运渠(既小汶河),坝成输水渠通。五百多年前,没有水准仪、没有经纬仪、没有地形图的情况下,白英老人能预料如神,真不愧为古代水利大师。

后根据济运需要,于清朝道光、光绪年间续建灰土坝和窦公堤,三坝与小汶河、汶上县南旺镇的分水工程组成完整的引汶水济运枢纽工程,在明、清两代480年间,为沟通南北货运,发展经济,巩固封建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漕运断绝后,戴村坝水利枢纽继续发挥固定河槽,拦沙缓洪,以及引水灌溉等重要作用。

由于历史年代久远,一些传言未必可信,但戴村坝工程建造之精妙却令现代水利专家称绝!那么,戴村坝是怎样调节大汶河水的呢?奥秘就是利用各段的不同高程和长度调节大汶河分水流量。戴村坝自南岸分为滚水坝、乱石坝、坝玲珑坝三个坝段,乱石坝是三坝中的“老大”,长152.0M,比北端的玲珑坝高2公分,长出2.6米,南端滚水坝是“老小”,比乱石坝低3公分,长度不到乱石坝的一半,三坝形成中间高,北端次之,南端最低的阶梯状,各段间有衔接段相联,大汶河的水根据大小自选其道。枯水季节洪水低于戴村坝,水自然流入小汶河,水稍大,水通过不同高程的坝段泄入大清河,而大部分水分入小汶河,支持京杭运河漕运;大汛期间,洪水滚过整个坝段,大部分水泄入大清河,保证小汶河济运安全。正如碑文所载:“水高于坝,漫而西出,漕无溢也;水卑于坝,顺流而南,漕无涸也。”

戴村坝建造具有独到之处,明、清时代没有水泥和钢筋,在几千个流量的大汶河主河道上建造高于河槽4米的溢流坝谈何容易。古代建筑师们十分聪明,为保持大坝的整体稳定,在南北两裹头上各修150平方米左右镇墩一座,外层用万斤方石裹边,内填三合土及碎石粘土,大坝就支持在南、北镇墩上,形成单拱形砌石坝,表面镶砌2方左右的巨石,重逾万斤,据说每年春秋开好,待冬季结冻时每天向大路洒水,待结冰厚时用牛在冰上拉条石,可见运石之不易。

万斤石间的粘接十分独特,两石之间用糯米汁与新石灰粉拌和料填灌,再用铁扣联结,其坚硬如铁石,很难从两块方石间取出铁扣。大坝基础更为独特,不是石料、也不是土方,而是排成梅花状的万年柏木桩,木桩去皮用火烧焦表皮用来防腐,柱间密封青黑色黏土,将木桩连为一体,据说还有防腐功能,后部分冲决发现,木桩上盖的蓝印仍十分清晰。桩与石之间填厚薄不等的黄表纸,保证桩顶受力均匀,也有一定迷信色彩。大坝就支撑在木桩与黏土混合料上。当时为什么不用土石而用木桩,或许为减轻大坝自重吧,无从考究。这一独特的建造方法十分坚固,整体结构稳定耐冲,后人颂之曰:“是坝高厚坚实,涓滴不行,石工横亘,既无尾闾以泄水,又无罅隙以通沙……。”

道光六年大汶河大水,戴村坝泄水不畅,两岸堤防溃决多处,两岸遭灾,在大汶河北面增修斜向灰土坝一痤,为溢洪道,以弥补戴村坝泄水不畅。据灰土坝碑文记载“……国朝道光二年复增筑三合土坝,筑三合何也?夏秋巨涨,玲珑三坝之后堤堰薄不足当汶水之冲,是以增之也……。”比戴村坝高出2米,坝身全部用三合夯打而成(粘土、生石灰、大汶河内的粗砂)。坝面用杨藤熬汁与三合土拌和(杨藤是南方野生灌木,水熬后很粘)料筑成,夯实后十分坚硬。从冲碎灰土块来看,其强度不低于100号机砖,从1880年—1967年87年间,坝顶溢洪十次以上,共揭光三批三合土,削减坝高0.6米,而没将坝完全冲开,可见古水利工作者对质量要求何等严格。

戴村坝到灰土坝之间为拦河土坝,洪水时常因凤浪而决口,影响整体运用。光绪三十年,漕运大臣窦大人在土坝上游修一条重力式挡水墙,称窦公堤。当时窦公堤底宽仅1.3米,若按现动力学中库论法或郎肯法计算,底宽均应在3-4米之间,才满足抗滑抗倾要求,这种断面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但经过近百年的流水考验立而不倒。它的“密秘”在哪里?是在背后有0.8米宽的三合土基础起着支撑作用。

戴村坝还是东平县的一处胜景,每到汛期洪水漫坝,白浪翻滚,声若虎啸,数里之外可闻,又有“戴坝虎啸”之称。由于戴村坝工程设计合理,外形壮观,又建于590年前,这充分显示我国古戴文明和治水科学成就,是我国少有的水工建筑物,故全国各方面专家、学者、游人不断慕名前来考察游览。(张玉国)

编辑:田光 录入: 审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