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河湖和谐之路

——东平湖工程建设沿革纪实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3-3-20 来源:本站原创

遨游在万米高空俯瞰齐鲁大地,会看到鲁西南丘陵向平原延伸边缘地带上一大片亮晶晶的水泊,犹如镶嵌在绿山沃野中的一颗明珠,这就是黄河下游仅有的天然湖泊,古梁山泊遗存水域――东平湖。湖东北是绵延起伏的青山葱岭,北、西、南广阔无垠的华北大平原向远方延伸,湖东大汶河咆哮着抛脱群山的羁绊,翻越古老的戴村坝融入东平湖,如龙似蟒的黄河在其西面浩浩荡荡向东北流去,玉带般的古运河在西面蜿蜒盘行,三大水系在此融会贯通,蓄滞补充,又匆匆汇入黄河,奔流入海。山地、平原、河流与古老的湖泊形成这里丰富多彩的地貌特点,也就这种特有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东平湖关键性作用和牺牲局部保全大局的历史使命。

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排洪能力和防御标准上下相差1倍以上,东平湖正处于这个黄河河道卡口段艾山以上,在“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治黄大方略中,黄河遇下游难以承受的超量洪水,东平湖首当其冲地担当起分滞黄河洪水的重任。发源于泰莱山区大汶河洪水全部倾入东平湖,因此东平湖又成为调蓄汶河洪水,保护大平原的一道屏障。储蓄的洪水还为滨湖地区灌溉、养殖、工农业生产提供了足够的水资源,近期又成为“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平台。一库多用,兴利除害,东平湖任重而道远。在人民治黄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治黄人孜孜以求河湖和谐之路,经过艰苦探索和综合治理,到21世纪,防洪体系愈加完善,成为调蓄黄河大洪水,接纳汶河来水,确保黄河下游安全的“王牌”工程,分洪进湖,输水入黄,保持着母亲河生命长盛不衰,保护平原人民安居乐业。

上下求索  河湖和谐漫漫路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警示世人:“人类要征服自然,先要服从自然的定律。”人民治黄开始后的半个多世纪,东平湖的治理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人类探讨自然定律、兴利除害的艰苦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共和国治水人痴心不改,知难而上,迎难而进,上下求索,为保黄河安澜,为保人民群众平安,执着追求。这里面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但最终找到东平湖综合利用的方略,找到人水和谐相处的路子。

(一)

东平湖的特殊位置赋予她牺牲局部保全大局的光荣使命。山东黄河河道上宽下窄,坡度上陡下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艾山以下仅能防御正常洪水,遇较大洪水必然威胁下游省会城市济南、京沪铁路、胜利油田和下游两岸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东平湖正处于这个黄河河道卡口段艾山以上,在“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治黄大方略中,东平湖首当其冲地担当起分滞黄河洪水的重任。

1949年汛期,古老的黄河再现桀骜不驯的原始野性,7-9月黄河连续发生7次大洪水。9月14日,黄河花园口站出现12300立方米每秒。由于洪水持续时间长,黄河两岸普遍漫滩,大堤全线临水,一般堤顶出水1米左右,部分堤段仅出水二、三厘米。济南、齐河以下险工大部分水漫坝顶。千里河防全线吃紧,危机重重,年轻的共和国面临着黄河大洪水的严峻考验,东平湖作为天然湖泊开始自然调蓄黄河洪水,

突如其来的大洪水如野马似猛兽,从清河门、阴柳科及北面与黄河联通的各个山口飞扑入湖。汹涌浊流吞噬着民房,卷走牲畜,拔掉古树,报仇雪恨般一路扫荡而来,势不可挡,旧堤防如同烈日下的雪山,逐渐被消融撕裂。洪水肆意泛滥,迅速淹没湖区,向沿黄、湖地区扩展。据史料记载:1949年黄河滞洪不仅东平湖附近的梁山、东平、汶上、平阴、南旺(原行政区划县)罹祸洪水灾难,而且附近的郓城、嘉祥、济宁、巨野等县,也有部分土地被淹没,遭灾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淹没村庄964个,耕地78000亩,灾情严重。但滞洪后,平原、山东两省堤防危机得到缓解。

在那个洪水泛滥、让人心惊胆战的历史瞬间,我们假设没有东平湖滞蓄洪水,下游千百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下游城镇、铁路、油田等重要资源所遭受的损失难以用数字衡量和计算,百废待兴的新共和国将遭受重创!

1949年洪水既是对共和国第一代治黄人的考验,也是东平湖这片湖泊承受洪水能力的一个验证。当时的东平湖为天然湖泊,与黄河、汶河、大运河三大水系水流自由联通,任意进出,自然地发挥着调蓄洪水的作用。防护工程残缺不全、先天不足,淹没损失巨大。东平湖以吸纳超负荷洪水牺牲自己为代价,保全了黄河堤防,保全了下游城市、铁路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面对黄河洪涝灾害,共和国治水人认识到东平湖在黄河治理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缓解黄河防洪的关键性作用。

1950年7月,东平湖被正式确定为黄河自然滞洪区,蓄水总面积943平方公里,蓄水高程到44米,库容约为33亿立方米,包括南旺、郓城、梁山、东平及汶上等5个县,含14个区735个自然村63565户275711人,共有耕地92.5万亩。初步形成分级运用的格局,第一滞洪区223平方公里,第二滞洪区720平方公里。也就从这个时期起,东平湖纳入共和国黄河防洪大体系。

1951年8月,黄委会对东平湖滞洪区进行了第一次系统规划建设,提出“确保一线,维护二线”的治理原则,并要求二、一线分别超过1949年洪水位2米和1.5米,利用3年时间相继修建起东平湖初步防洪体系。就在自然滞洪区建设过程中, 1954年遭遇黄河、汶河两流域大洪水,东平湖腹背受敌,黄河、东平湖防汛形势再度危机。

当年汛期,黄河秦厂站出现11次6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3次1万立方米每秒以上洪水。最大洪水流量8月5日15000立方米每秒。由于艾山卡水,洪水滞留中上游河段,两岸滩地普遍漫水,8月6日黄河大洪水持续灌入东平湖第一滞洪区。就在黄河分洪入湖的关键时刻,汶河发生367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黄、汶洪水在东平湖交融撞击,然后形成一股难以抵挡的势力向上增长,湖水位高达42.97米,超1949年最高洪水位0.72米,湖堤出水仅仅0.2米,二道坡附近150米堤段超出原堤顶0.09米,黄河部门、地方政府调集14000人的防汛队伍连夜抢加子埝,东平湖全线告急,防洪形势异常严峻,湖堤工程岌岌可危!水大又遇连绵雨,东平湖区积涝成灾,第一滞洪区内黄、汶洪水浩浩汤汤,背湖堤脚下是望不到边的白茫茫雨水,东平湖湖堤临背遭水害侵袭,湖面狂风激起巨浪,堤防遭受重创。黄河继续涨水,继续向东平湖倾注,汶河后续洪水不断,湖堤安危到了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而溃决必然在最薄弱的梁山境内,不仅将淹没692个村庄,314590人口和968650亩土地,而且将使黄河失去一个蓄洪区。在紧急关头,中共山东分局、省政府当机立断,决定开发东平滞洪区,舍小救大减轻灾害, 8月13日7时爆破蓄洪,4米多高的水头迅速淹没东平第二滞洪区,水深到2米之多,淹没土地12.5万亩,倒塌房屋32366间。分洪后,湖水位降至42.35米, 艾山以下流量降到8000立方米每秒以下,达到河、湖安全运用效益。

经过两次洪水的考验,各级认识到“东平湖在山东黄河防洪上仍然是最薄弱的一环,两个汛期都不断抢险和补修堤防并抢加子埝,这说明湖区内堤防标准过低,不能抵御较大洪水。”1954年9月,山东黄河对东平湖自然滞洪区进行了第二次系统工程规划和建设,研究编制《东平湖蓄洪区加强堤防草案》,第一滞洪区防御标准提高到43.5米,第二滞洪区提高到44米,分别比原来提高1米和1.5米,东平湖防洪体系得到逐步完善。

据《东平湖志》记载,1949年至1958年间,新修加固东平湖各类堤防137公里,土石方总工程量达1272.72万立方米,出动民工969万人,投资1137万元,北面山口隔堤仍为民埝,黄河洪水位升高后与东平湖自由联通。至此,一个减缓黄河下游防洪压力,以牺牲局部保全黄河防洪大局的半封闭的自然滞洪区防护工程体系完成。

(二)

建设全封闭可控制运用东平湖调节水库是共和国的重大决策。1955年7月3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一致通过《黄河治理开发综合规划》。在这个前无古人的规划中,山东河段选定位山一带建设梯级开发工程-位山水利枢纽。规划设想是在黄河下游干流上筑坝截流,修建控制性建筑物,改建利用东平湖滞洪工程调蓄运用,“本着以兴利为主,以蓄为主,充分利用黄河水利资源,兴利与除害相结合的方针,综合解决山东黄河的防洪、防凌、灌溉、航运、渔业及工业用水等问题。”工程包括拦河枢纽工程、北岸引黄灌区、东平湖调节水库三大部分。作为浩大枢纽工程一部分的东平湖反调节水库设计总库容40亿立方米,其中调节库容35亿立方米供给北灌区(包括河北省)及下游泺口、王旺庄灌区4740万亩农田用水。

1958年汛期大水之后,在“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革命精神指引下,枢纽建筑物及其他各项工程陆续开工。东平湖调节水库由围坝工程、进湖建筑物群、出湖建筑物群三部分组成。修建加固围坝工程,水库东北以群山为依托,将不连续的山口全部修作隔堤堵复,使河湖分家;将梁山第二滞洪区缩小一半,从国那里至司垓新修西坝段,保护梁山县,减少淹没损失;加固原有的金线岭堤,加修南坝段。整个东平湖滞洪区用100.6公里的环湖堤防封闭起来,库区总面积632平方公里,设计蓄水位最高46米。同时,规划兴建徐庄、耿山口、十里堡3 座进湖闸及穿黄船闸等建筑物群,分洪总流量4840立方米每秒;规划兴建陈山口出湖闸、出湖电站及出湖船闸等建筑物,设计泄量为1200立方米每秒,双向泄水运用。

在根治黄河水害,造福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感激涌下,沿黄、湖党委政府集全民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到这场截断黄河,变害为利,征服自然的斗争,工作效率之高,投入力量之巨大,工程进度之快令人惊叹,笔者深深感受到人民治黄力量之大!

1958年3月31日,山东省黄河位山工程局成立。

1958年5月1日,位山水利枢纽第一期工程开工,40个县60多万民工投入生产,当年10月1日,位山引黄闸建成放水。

1958年8月5日,东平湖调节水库围坝工程开工,21个县25万民工投入施工,当年10月25日基本完成,土方量达1761.42万立方米。

1958年11月23日,水库二期工程围坝石护坡开工。

1959年10月7日陈山口出湖闸竣工,当年11月建成拦河闸并开挖截流引河。

1959年11月建成拦河闸并开挖截流引河。

1959年12月9日大河顺利截流改行新河道。

1960年秋,耿山、徐庄、十里堡3座进湖闸先后建成。

至此,黄河东平湖地区浩大的位山水利枢纽工程大部完成并投入运用,东平湖自然滞洪区改建成全封闭的平原水库。

黄河梯级开发最初规划设想不为不高远,拦河蓄水,引黄灌溉,建闸发电,尽兴其利,尽除其害,将这条桀骜不驯的大河紧紧握在手里,把洪水治平,造福万代苍生,真可谓翻天倒海做文章。而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尤其是做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伟大事业,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尤其是对自然规律认识不透的情况下,更降低了成功的几率,位山水利枢纽成为短命工程。

自1959年那个冬天大河截流投入运用后,发现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治黄方案上的失误,因而造成本枢纽处理洪水的能力偏低,仅能处理花园口17600立方米秒的洪水,超20000立方米每秒洪水威胁回水区安全,不能满足近期防洪的需要。枢纽长期壅水运用又加拦河枢纽底板偏高无排沙条件,致使回水河段淤积严重,自位山枢纽投入运用到1962年底两年间,拦河闸以上的滩地平均抬高30-40厘米,是整个黄河下游河道升高速度的3倍,降低了排洪能力。库周围坝没有按水库土坝设计施工,蓄水后普遍渗水、管涌,难以保证安全运用。水库蓄水打乱滨湖地区地上、地下水的循环规律,致使地下水位明显提高,几十万亩耕地沼泽、盐碱化;北岸灌区管理不善,造成了大面积次生盐碱化,产量下降,被迫停灌。此外又加大量外迁移民没有得到妥善安置,部分群众已陆续返回,迫切要求进库生产。为此,1963年 12月6日爆破第一拦河坝,恢复老河道行洪,拦河枢纽建筑已失去效用,北岸引黄工程另成系统独立管理。东平湖成为专司黄河防洪单一功能的水库,进入无坝侧向分洪运用时期。

自1955年7月3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黄河治理开发综合规划》,到1963年12月6日大黄河上那一声震天骇地的巨响,投资1.5亿元,80万民工修建的位山枢纽弹指间灰飞烟灭,轰轰烈烈的拦河工程尘埃落定。回顾这段历史,看到的是党和国家对这条桀骜不驯河流治理的信心和勇气,对兴利除害,造福人民群众的浓浓深情,是对母亲河的美好祝愿。然而在激情和信心面前,科学态度、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对于事物发展成败往往更加关键。东平湖治理历程一波三折,道路曲折,实质上是人类探讨自然规律、兴利除害的一个历史瞬间。

(三)

人类在探讨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造福人类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失败,位山水利枢纽的兴衰源于人类对黄河这条水少沙多、水沙条件不平衡河流的认识不足,其根本原因早已定论。可贵的是黄河治水人并没有停止对东平湖水库综合运用的探索。1960年洪水之后,水电部、黄委会和山东黄河河务局对东平湖滞蓄洪区运用再次分析论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运用原则。

1962年,水电部明确东平湖滞蓄洪区运用原则:“以黄河防洪为主,暂不??水,使艾山以下窄河道洪峰流量不超过下游河道的防洪能力,近期为10000立方米每秒,水库保证水位44.0米,争取44.5米。为防御可能发生的特大洪水,并要求做好超标准运用的准备。采取分级运用的方式,黄、汶河发生中常洪水,尽可能只用老湖分洪,尽量减少分洪蓄水的淹没损失。当黄河发生较大洪水或黄、汶河洪水严重遭遇时考虑运用新湖蓄水;在新、老湖并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先用新湖分滞黄河洪水,老湖多蓄汶河来水,以减少老湖淤积,保持其使用寿命和蓄水能力。

根据这一原则,对水库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建加固。

――提高分泄洪能力,到1968年,相继建成石洼、林辛进湖闸,清河门出湖闸,改善了水库控制运用条件,分洪能力达到11340立方米每秒,出湖泄洪能力达到2500立方米每秒,满足近期分滞洪水的运用要求,水库无坝侧向分洪运用方式基本定型。

――建设分级运用工程,1963年至1965年,在原运西堤和旧临黄堤的基础上修筑二级湖堤,西起沿黄堤,东至湖东围坝,将东平湖分为老湖、新湖两区。

――加固堤防,对山口隔堤、大湖围坝、二级湖堤等坝体密度不实,土质不好堤段实施抽槽翻筑。

――实施后戗填塘工程、淤临淤背,固坝固脚,加固临黄堤和大湖围坝。

――修建排灌涵闸,相继完成张坝口、八里湾引水闸,流长河泄水闸、码头泄水闸,王台排水闸。

――为改善滨湖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在新老湖区修建灌溉、排涝涵闸及扬水站等93座兴利工程。

--修筑避水房台,修建公路、涵闸,进行涝洼地改造,建设完善湖区生产生活设施,逐步提高返库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东平湖水库运用原则的调整和水库工程的改建加固,应该是东平湖开发治理的又一个大飞跃。工程建设成果在1982年分洪中得到验证。

1982年汛期,黄河下游发生1958年来的最大洪水,8月2日花园口站出现15300立方米每秒洪峰,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持续52个小时,东平湖水库上游大河水位一般均高于1958年最高洪水位1-2米,黄河滩区全部进水,严重威胁着艾山以下窄河道的防洪安全。

当时正处在中共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国家政治经济稳定是当时的第一要务,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豫、鲁两省高度关注黄河度汛安全,黄河不允许出现任何危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大局的灾害,东平湖作为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的水库进入共和国高层决策者的视线。

8月3日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北京召集水电部、鲁、豫两省省长共同研究黄河汛情。决定:利用东平湖分洪,控制黄河艾山下泄流量不超过8000立方米每秒,确保济南市、津浦铁路桥、胜利油田和沿黄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在黄河全线分洪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副省长李振、黄委会副主任刘连铭、中共菏泽市委书记于波海、山东河务局副局长张汝淮与东平湖防指在一线成立总指挥部,细致研究部署分洪方案,提出分洪不允许死一人的要求。

这是东平湖建库来第二次人工控制分洪,现场指挥者压力很大,唯恐丝毫疏忽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带来损失。各个关键部位都设立指挥,闸门启动人员24小时坚守岗位,提前消减围堰高度。公安干警、部队官兵实施分洪前戒严。县政府部门全部到位,挨家挨户动员搬迁,紧急分洪不允许伤一人,48小时内搬迁老湖区群众29000人,生产资料和物资转移到安全地带。组织东平、梁山两县3900人上堤防守。分洪工作在紧张有序的气氛中展开。

8月3日17时,爆破金山坝。

8月6日21时30分,破除林辛闸前围堰。

8月6日22时6分,黄河孙口站流量到达8440立方米每秒,即时开启林辛进湖闸向老湖分洪,最大分洪流量1112立方米每秒。

8月6时23时,破除十里堡闸前围堰。

8月7日11时10分,黄河孙口站流量10000立方米每秒,开启十里堡闸分洪。

8月8日以后,孙口流量已降到8000立方米每秒以下。

8月9日19时,开始关闸,到23时全部关闭。

分洪历时三昼夜,两闸合计流量1500-2000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2400立方米每秒。分洪期间两闸启闭调整31次,运用比较灵活,分洪总量4亿立方米,东平湖老湖水位42.11米,削峰效果达28.6%。分洪后艾山下泄最大流量为7430立方米每秒,泺口最大下泄流量6110立方米每秒,水位比1976年低0.5米,泺口以下河段洪水未有漫滩,减轻了防守压力。尤其是对油田的安全生产起到保护作用,对战胜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洪水作用显著。

东平湖水库经历自然湖泊自由滞蓄黄、汶、运洪水、自然滞蓄洪区、枢纽控制运用到无坝侧向分洪控制运用,历经15年艰苦历程,最终找到东平湖水库较为科学合理的运用方略,1982年分洪得到验证。水库工程历经多年的改建加固,分洪量有了保证,消减洪峰流量作用更大,降低艾山以下防洪效果更加显著,为黄河下游窄河道防洪安全提供了较可靠的保证。但也发现分洪与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要求矛盾突出,水库防洪标准低,防洪体系不完善、不配套、强度低等问题。在以后的年代里,黄委、山东黄河对东平湖工程持续改造加固。针对东平湖退水入黄日益困难的问题,为防御特大洪水东平湖超标准运用,并为蓄洪期间紧急泄水和后期排水腾库,于1988年在水库南部梁山县司垓村围坝上修建了司垓退水闸,东平湖尾水通过梁济运河退入南四湖。

1990年,初步形成目前的防洪体系,面积627平方公里,以二级湖堤为界分为新老两个湖区,现有环湖围坝100公里,3座分洪进湖闸总设计分洪能力8500立方米每秒,3座排洪泄水闸总设计泄水能力3500立方米每秒,水库设计蓄洪水位46米,库容39.79亿立方米,近期防洪运用水位44.5米,库容30.42亿立方米。尽管还存在着洪水南排不通、北排不顺、二级湖堤不坚固、围湖造田等问题,但已基本具备了防洪保安全的条件。

运筹滞洪区  彰显黄河安全大局观

有人说:“牺牲自己,保全大局是东平湖滞洪区的品格。”笔者认为恰如其分。东平湖无论是作为天然湖泊滞蓄洪水,还是人工控制吐纳洪水,不管是综合利用时期,还是作为南水北调调水平台,其特殊位置决定了在黄河、汶河防洪中的重要地位,也成为牺牲局部保全大局的一个防洪工程。

人类探求自然规律、兴利除害往往难以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逐步由失败走上成功;而就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牺牲是探索者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东平湖自1950年正式确定为蓄滞洪区,到21世纪确保下游防洪安全的“王牌”工程,经过56年的探索实践,历经7次分洪和汶河多次洪水,对确保下游窄河道50年安全和齐鲁大平原经济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其自身也做出巨大牺牲。

人民治黄之前,由于东平湖防洪调蓄方略上的问题,加之防洪体系残缺不全,黄、汶河发水,滨湖群众必受其害。据《东GRID-MODE: char; TEXT-INDENT: 21pt; LINE-HEIGHT: 24pt">自清咸丰乙卯河决兰封… …安民山(即今梁山县小安山)屹立洪波中… …诸水尾闾,俱被顶托,旁溢四出… …民田汇为巨泽,患且无巳。

同治2年6月,黄河泛滥… …鲁北、鲁西平原地区皆受其害。

民国7年6月下旬,鲁西大雨,山洪暴发,汶、运、大清河诸河堤岸溃决多处……泰安汶水漫溢“冲倒民房无算”,东平大清河决口数处,济宁湖、河漫溢,被灾尤重。

民国14年8月13日,河决濮阳李升屯(今鄄城)… …9月20日晚,决开寿张黄花寺沿运河东向,阳谷、东平、东阿、汶上数县被淹,东省官吏乃掘开运河南堤五处,导水土山洼(即今东平湖老湖区)经东阿之姜沟入河,李升屯口分溜十分之七。

1960年,位山水利枢纽完成后,黄河防总确定黄河下游“以防为主,防洪用洪并举,在保证黄河不决口的前提下,尽量利用下游闸、库河生产堤大蓄洪水,大淤荒地,战胜水旱灾害,扩大灌溉和耕地面积,为农业大丰收创造有利条件。”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利用洪水资源,为农业生产创造条件,与当今提出的“洪水资源化”殊途同归,应该是个防洪大方略的创新举措。然而,真理在不合适的时代、不合适的条件下,往往会出现谬误,1960年蓄水给后人提出警示。

7月26日,根据山东省委、省政府和抗旱防汛指挥部“要求提前开始蓄水。”“抓住整个汛期的有利时机,分期分批有计划地利用东平湖水库蓄水,蓄水高程达到大沽45米的高程。”的指示,开启徐庄、耿山口进湖闸分水进湖,第一次为抗旱灌溉试蓄水运用。

东平湖分洪后,围坝标准难以满足蓄洪需要,各类工程相继出险。由于黄河河床和出湖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湖水向外排出困难。1962年11月破除清河口加大排水能力,仍然不能使湖水位降到大部分耕地恢复耕种程度。直到1963年流长河闸建成,湖西排水沟疏通后,底水才得以向南四湖排出,到1964年东平湖新湖区的耕地基本涸出,恢复正常生产。

由于滨湖地区引水兴利的配套工程跟不上,没有发挥原规划的经济效益,为农业灌溉而存储蓄的水资源给湖区群众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蓄水移民28万,大量移民安置不好,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滨湖地区5公里内的地下水普遍升高,沼泽化土地达4.2万亩,盐碱化17万亩,严重影响了东平湖地区的农业发展。兴利工程演化为灾害,这不得不让现代治水人深思。

围坝工程修作大背景是全国上下一片红的大跃进时代,在人定胜天的主观意识指导下,2个月内突击完成70多公里的堤防,基础没有做很好的处理,堤身内埋有不少石桥、碉堡、涵洞等建筑物,部分坝段跨过古河道或透水砂层。60年蓄水期间,一半以上的围坝大面积渗水,出现9个漏洞和12922个管涌,堤身裂缝11088米,石护坡坍塌48420平方米。在之后,根据试蓄运用中发现的问题,虽经不断整修加固,但由于基建投资不足,整修加固进展缓慢。东平湖围坝工程修筑质量差的问题一直影响到21世纪,截至目前,尚有大量险点险段和薄弱堤段末能进行加固处理,仍旧是防洪的薄弱环节。2005年,黄委利用亚行贷款项目对围坝继续了除险加固。

自东平湖成为确保黄河下游的王牌工程,在多次大洪水中屡立战功,而库区群众为此做出巨大了巨大牺牲。为建设东平湖水库,湖区儿女拆房迁坟,伐树淤井,杀鸡宰羊,携妻带子,拉猪牵牛,挥泪告别家园,为工程让路。村庄内,呼儿唤女,打点行囊,带着政府发给的170元安家费,走出祖祖辈辈生存的家乡。故土难离,始终是千百年来积淀在中国百姓心中的情结,当时的情景几分悲壮,几分无奈,几分凄凉… …据史料记载:自1949年东平湖自然分洪到1960年建设东平湖水库,救灾、支边、水库移民迁出74982户,移民总人数35.86万人,仅东平湖水库建设就迁出527个村庄。

1982年分洪后,分洪闸口至金山坝间十几公里内的土地成为一片荒漠, 7500亩良田被黄沙掩埋,许多群众失去生产条件,环境恶化,风起沙飞,群众房屋内、床铺、锅灶上到处是沙土。分洪直接经济损失2.7亿元,国家补贴的资金不足直接损失的1/10,除去国家投资外全部由群众自己负担,生活艰难,湖区群众严重贫困化,多少年翻不过身。当地有句顺口溜:“宁嫁打鱼仔,不嫁沙沃郎。”有些沙化村庄一度成为“光棍村”。

 

 “在外面的日子不好过,想家呀!俺娘临走前都想回家看看!”一位外迁黑龙江省返回的老人说,“那边太冷,我们不习惯,老多人生病,再有我们祖祖辈辈种田打粮食,到那边伐木头,不会干那活!” 1963年位山大坝炸掉后,湖水消退,新湖区逐渐干枯成为陆地,移民不适应外地水土,恋家情节重,多数移民纷纷回迁。从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移民返迁持续了20年,到1985年底,湖区内东平、梁山两县返湖移民27.1万人。返迁群众为阻止老湖洪水淹没仅有的土地,在这个时期自发修建加固了金山坝,至今影响东平湖老湖蓄洪容量,金山坝去留问题引起专家学者的争鸣,成为东平湖防洪的焦点问题。

群众几经迁移,财产消耗贻尽,家底很薄,遗留问题很多,多数移民的温饱问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东平湖新湖区46年没有蓄水,而作为蓄洪工程的性质却始终不能改变,时刻准备再次分蓄黄、汶洪水,这就决定了湖区内的经济建设受到很大限制,建设长期性企业心有疑虑,招商引资受挫,工业发展迟缓,尤其临近老湖堤防村庄,由于地下水位高,土地盐碱化、沼泽化,至今仍难以很好的解决,这是湖区人民付出的代价。

对此,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自1986年起安排专项资金帮助解决,1990年批复了东平湖水库遗留问题处理规划。山东省人民政府先后两次召集有关市县和黄河水利部门在东平湖召开现场办公会议,认真总结了库区移民工作经验教训,认为在搞好防汛蓄洪的前提下,应加速湖区生产建设步代,走开发性扶贫的路子,以渔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开发,全面发展,提高库区的“造血功能”,使库区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几十年来,东平湖移民安置和开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库区各项公益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但遗留问题仍然很多。据调查,目前避水台居住人口仅7.91万人,除去山坡居住人口外,尚有18.82万人居住台下。为使库区群众能在蓄洪运用前迅速安全撤出,建成沥青、水泥等撤退公路295.7公里,但还没有形成比较合理的撤退道路网络,一旦滞蓄洪水,库区群众很难在短短的48小时内安全撤离。

开辟新纪元 打造新世纪平安湖

东平湖抗击历史洪水和东平湖治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求东平湖治理方略,抗击大自然灾害的螺旋性发展的过程。2001年东平湖大洪水给治黄人传递出一个不和谐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探求到人水和谐的节拍。2001年汛后,东平湖管理局对抗洪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展开调研,提出了东平湖水库分洪准确控制运用方面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事关东平湖安危的五大应急度汛工程相继开工。疏通东平湖排洪北面门户,疏浚闸上下出湖河道,修建出湖河道与黄河联通的庞口防倒灌闸;打通东平湖南门,改建八里湾闸,为东平湖洪水相机南排创造条件;修复戴村坝,古老工程恢复原貌;加固加高大清河北堤,消除大清河上的最大隐患。一场事关东平湖安危的工程建设攻坚战展开,这是东平湖综合治理的又一次飞跃,2008年8月27日,东平湖综合治理工程荣获中国水利工程大禹奖,荣登全国水利工程质量奖之巅。

 

 

疏浚河道畅通北排流路 ---

全长5.5公里的北排河道,是东平湖退水入黄的唯一通道。因黄河水倒灌淤积,河道过流断面缩窄,泄洪流量只剩670立方米每秒。排水不畅导致湖水位持高不下,大清河、东平湖频繁出现险情。

2002年,疏浚北排河道被列为应急度汛工程。

工程需要开挖滩地1060亩,清除树株5.3万棵。而工程所在的斑鸠店镇、旧县乡是有名的大蒜之乡,人多地少,寸土如金,地方关系复杂,迁占赔偿工作困难重重。

东平县政府一名副县长常驻工地。抽调6名干警在工地设立了值班室,土管、交通等部门一线办公,急事急办,以最快的效率完成各类行政审批程序。工程范围内的两个乡镇主要负责人带着宣传车巡回宣传,不厌其烦地做工作,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提前15天完成了树株清除任务。正式赔偿标准下达后,仅用一星期就完成了迁占赔偿任务。

5月11日,工程正式开工。总工程量156万立方米,而有效施工时间却只有38 天。为此,东平湖管理局倒排工期,科学安排,组织300多台套大型机械设备投入施工,河道内挖泥,陆地上掘土,水陆并进,同时施工,全面推进。

全体施工人员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叫响“应急工程采取应急措施,黄河职工发扬黄河精神”的战斗口号,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在三十多度的高温下挥汗如雨,鏖战出湖河道。6月28日,提前2天完成主体工程,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

 这次疏浚,使出湖河道深度增加了2米左右,宽度由不足100米拓展到170米到300多米,为当年安全度汛及以后东平湖泄洪奠定了基础。

 2003年,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决定,修建了出湖河道庞口防倒灌闸,初步解决了困扰东平湖几十年的河道倒灌淤积问题。

河道疏浚工程,使东平湖洪水北排入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2004年入汛后,汶河流域多次降雨, 7月31日21时戴村坝站最大流量达1980立方米每秒, 8月2日14时,东平湖老湖水位达43.43米。当天,开启庞口防倒灌闸排洪。闸上下水位差0.84米,向黄河泄洪2亿立方米,保证了湖区安全。

古老戴村坝“修旧如旧”

“川有都江堰,鲁有戴村坝”,戴村坝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个杰作。《修复戴村坝纪》如此描述:“明代宋礼纳白英策筑戴村坝,巧借天地之力,妙分汶水济运,畅通漕运,维系明清两朝命脉,功惠显著。坝逾六百载,历朝改修加固,清末成此规模。今济运功能不再,而固槽拦沙、缓流杀势之功尚存。坝临彩山,横卧清汶,有北方都江堰之美誉。”

修复戴村坝既是东平湖防洪的需要,也是新时代治水人对古代水利工程的一种负责精神。2001年汛后,山东河务局、东平湖管理局组织专家对修复戴村坝工程进行了反复论证,研究制定修复方案,按照“恢复旧貌”的总体原则,加固堵复缺口,保持古代工程完整性,并对戴村坝工程中的滚水坝、玲珑坝、窦公堤、灰土坝和南北引堤进行了必要的加固处理。

修复工程分两步实施,汛前按照“以口门度汛,保证工程水毁情况不加重”的原则,对冲决的乱石坝两侧进行裹护,上游修做防渗墙,对坍塌部分进行修复和水泥灌浆加固,对玲珑坝采取铅丝笼和砌石的方式修做防护设施,下游修筑导流墙及防冲设施。2003年汛后完成全部修复工作。

戴村坝“修旧如旧”难度很大。原坝是全桩型土坝,历代又有几次大的修葺、加固,形成由主石坝、窦公堤、灰土坝三位一体的完整的水利调节工程。长400余米的主石坝虽连为一体,但自北向南玲珑坝、乱石坝、滚水坝高度各异,古戴村坝就是通过各坝之间的高度差调汶济运的。既要保持古水利工程的原貌,不破坏原工程结构,又要增强防冲御洪强度,继续保持拦沙缓流的作用,尤其汶河底岩石层分布不均,地形复杂,基础处理不好会产生渗水险情,更加大了施工难度。

为使这一古老工程再现昔日风采,东平湖人引进现代工艺,采用了定喷、旋喷等十几种工艺,调集钻机、空压机、高压喷射车十几种施工机械同步施工。

一期工程施工紧张时期正值六月酷暑,工地上一棵遮荫的树都没有,密集的砂石经过烈日暴晒辐射出滚滚热浪,施工人员上下炙烤,气温常常在四十五、六度,砼浇筑仓内温度高达六十多度。在如此热浪包围下,施工人员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工地上,机器轰鸣、车水马龙、弧光闪烁,大家只有一个念头,只争朝夕,大干快上,一定要在汶河来水前完成应急工程施工任务。

他们脸晒黑了,人累瘦了,已经记不清身上晒脱了几层皮。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施工,终于按时完成了汛前计划任务,为全面修复戴村坝打下了基础。

2003年8月,戴村坝修复工程竣工。《修复戴村坝纪》这样记载了这项“修旧如旧”的工程:“外砌条石,内裹浆砌石,上游高压定喷防渗墙以断坝体渗水,下游增修消力池以杀水势,固基防冲。滚水、玲珑坝体水泥灌浆加固,余与乱石坝同。灰土坝下游增设消力池,窦公堤上游增修浆砌石挡墙稳固。南北裹头、南引堤、北导流堤均加固整修。今水利名坝修复原貌,戴坝虎啸奇景重现,蔚为壮观,坝安湖宁,深感欣慰。念古人身处岩穴而心在天下,行在一时而及万世之功德,令我后人敬仰。事水利而责任重大,岂敢懈怠。”

再次完善工程体系

改建八里湾闸是黄委完善东平湖工程体系的重大决策。老八里湾闸是两孔的钢筋混凝土箱式小涵洞,始建于1965年,仅能满足向梁济运河补水和新湖区引湖灌溉。二级湖堤加高到46米设防标准后这个小闸设防水位仅为44.5米。“01.8”洪水中,这里发生重大险情,二级湖堤几乎溃决。

2002年底,八里湾闸动工改建。2003年6月7日,??为7孔开敞式结构,过流能力450立方米每秒。为照顾新湖区农业灌溉,将其中一孔设计为低孔灌溉引水流量25立方米每秒,排涝流量18.82立方米每秒。改建的八里湾闸不仅消除了二级湖堤上的隐患,而且为东平湖老湖区洪水南排提供了条件。

2003年,黄委投资2000多万元对大清河北堤不足防洪标准的14.6公里堤段进行加固加高。工程3月24日开工,历时69天,征用土地1200亩,拆迁民房1500多平方米,完成土方53.90万立方米。

利用亚行贷款,分别于2003年、2006年对东平湖围坝实施高压截渗除险加固,两期工程共消除围坝防洪隐患77.9KM,东平湖新湖区近半个世纪的滞洪隐患得以消除。

通过综合治理,东平湖滞洪区抗洪强度大大增强,工程面貌、生态环境显著改观。工程的建设解决了黄河倒灌淤积、泄洪不畅问题,实现了新、老湖区可控制运用,消除了坝基渗漏隐患,在2007年汶河再次发生大洪水时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安全度汛;素有“北方都江堰”之称的戴村坝,不仅恢复了40万亩的灌溉面积,而且再现“戴坝虎啸”的壮丽景观。

东平湖综合治理工程荣获全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是东平湖建设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这一崇高荣誉。它标志着东平湖综合治理工程不仅按期全面完成,投入运用,也表明东平湖防洪工程建设管理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东平湖工程设施是经得住洪水和历史考验的,在今后的防洪保安全中,更将发挥巨大的效益,也必将推动东平湖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取得更大成绩,迈向新的高度。( 张玉国 )

 

编辑:田光 录入: 审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