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县陶城铺引黄水闸的“前世今生”,见证了黄河安澜与时代变迁。从 1987年破堤施工的两联4孔涵洞,到2024年通水验收的5孔现代化水闸,陶城铺引黄闸在黄河左岸的土地上,完成了从“保障灌溉”到“赋能发展”的蜕变,它的“前世今生”,正是黄河水利工程迭代升级的生动缩影。
前世:1987年破堤而立的 “灌溉急先锋”
1971年10月陶城铺虹吸工程动工兴建,安装直径0.9米虹吸管3条,设计引水流量2.31立方米每秒,同年底建成,陶城铺虹吸灌区包括阿城、张秋两镇灌溉面积4万亩。
20世纪80年代,黄河下游灌溉需求日益迫切,原陶城铺虹吸工程已无法满足生产需要。1987年2月11日,陶城铺引黄闸正式破堤施工,彻底拆除旧虹吸工程,以两联4孔钢筋混凝土箱型涵洞的全新姿态 “亮相”。每孔净宽3米、高3米,设计引水流量50立方米每秒,瞄准114万亩灌溉面积的目标,它从诞生之初就肩负着“解渴”农业的使命。
同年9月,陶城铺引黄闸顺利竣工并通过验收,很快成为阳谷片区农业灌溉的“主力军”,让沿岸土地告别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也为黄河工程管理“七五”计划的落地写下了实践注脚。
今生:2025年迭代升级的 “发展新引擎”
时光流转至2023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老闸的短板逐渐显现,由于河床下切、河势变化,使陶城铺闸引水困难,特别是每年3、4 月份的春灌时节,黄河来水量小,水位低,该闸出现了无法正常引水的情况,影响了农业生产适时灌溉。9月27日,陶城铺闸改建工程开工,以“原址重建、提质增效”为核心,开启了它的“新生”之路。
改建后的新闸,设计引水流量还是50立方米每秒,但却有了质的提升:闸底板高程从原来的基础上降低1.3米,使引水能力大幅提升;闸室长15 米,70米长的涵洞分为7节,5孔一联的结构更稳固,每孔净宽3.0米,净高4.5米,搭配平板式工作闸门,操作更便捷、防洪更可靠。同时,上游铺盖、两侧护坡、消力池、信息化管理等配套设施的完善,让它既能应对38.35米的设计引水位,也能抵御48.84米的校核洪水位,安全性与实用性实现双重飞跃。
2024年6月27日,工程顺利通过通水验收。它所服务的陶城铺灌区,覆盖阳谷县15个乡镇(办事处),60余万农业人口,74万亩灌溉面积的背后,是“最主要客水资源”的定位,是保障工农业发展的“主导工程”,同时也为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十四五”建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1971年“滴油”式引水,到1987年的“解决温饱”式引水,在到2024年的“赋能未来”式引水,陶城铺引黄水闸的“前世今生”,是黄河水利工程顺应时代需求、不断革新的见证。它矗立在黄河岸边,不仅守护着一方安澜,更续写着黄河水利工程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的新篇章。(熊长军)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