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河口治理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10-1-12 来源:本站原创

长篇连载

探路黄河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华民族自诞生以来,就和黄河相依相生,融为一体。面对黄流滚滚、桀骜不驯的大河所具有的创造和毁灭的巨大力量,人们在敬畏的同时,也从未停止对黄河探索的脚步,力求找出一条黄河稳定安澜入海的长治久安之路。自大禹治水以来,历朝历代有作为的统治者和诸多仁人志士都对黄河治理进行了尝试,提出了一些有见解的意见和建议。但限于认知程度和经济实力的限制,效果有限。只有人民治黄以后,黄河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不断总结前人治理经验的基础上,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实力的巨大发展,才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稳定黄河入海流路的路子。

第一章 河之闾

司马迁《史记 河渠书》记载了华夏先人们为黄河探路的最早历史:大禹治水“播为九河,同为逆河[①],入于渤海”。

《禹贡》说得更明白:大禹导河出积石,过龙门,南至华阴又东至砥柱、孟津及洛水入河处,然后经河南浚县东南大丕山向东北汇合漳水流入河北古大陆泽后,分数条支流自天津以南注入渤海。大禹采取疏导法,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趋势,为黄河找寻了一条入海之路。

一千年一千年地过去了,大禹把“居外治水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的执著精神传了下来。但如何长久地稳定黄河入海之路,却留给了他的后代子孙们。

黄河终究是条不“安分”的河,滚来荡去,很随意地为自己找寻着出路。后来人们更加清楚地看到,倘若河口入海流路不稳,上游就会遭灾。于是,人们把目光盯上了黄河入海的地方……

汉王景治河,发百万民夫修千里河堤束水以保千年安澜,黄河入海口就此“滚”出了个小小三角洲;宋代王安石主持成立“疏浚黄河司”,以铁龙爪、木齿长耙系于舟尾拖泥带沙,算是开了解决黄河淤积的先声;清代靳辅,加大人力物力,在河门处以船尾系铁扫帚溯流刷沙,但收效甚微;光绪十年(1884年),抚台游百川、陈世杰再仿靳辅之法,以铁蓖子、混江龙在河口上下疏刷,未能见效;1887年,巡抚张曜又在法国订购挖泥机器船,在入海口太平湾进行试验,仅能吸水,不能挖泥;民国十七年(1928年),黄河口名士胡枚勋上书《整理河工意见书》,复议轮船拖淤,未见实行……

“展宽河身也,疏浚河淤也,开通支河以减水也,筑堤束水以攻沙也……”仁人志士,代有人出,纵慷慨陈书,奔走呼号,在那个年月,又能如何?

终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对这条桀骜不驯的大河有了话语权,为黄河入海探路的脚步尽管走得艰难,但铿锵有力,不可阻挡……

一、引子:从一条沟的命运说开去

    黄河三角洲上有数不清的沟,甜水沟、神仙沟、支脉沟、响流沟、清水沟、土匪沟……

一百多年来,古老的黄河在她所塑造的三角洲上任意行走,游来荡去,挑挑捡捡,后来却独独钟情于清水沟。暑来寒往,多沙善徙的黄河,竟然奇迹般地沿着清水沟入海行走了30多年。

说起清水沟,原不过是一条雨水、海潮冲刷出来的小水沟,宽不过百米,长不过十几公里。1976年5月21日,伴随着河口治理史上第一次人工截流的成功,它成为了黄河一条最新的入海流路。从此,它的命运被彻底改变并闻名于世,被许多人、许多新闻媒体一遍遍地重复着。

公元2006年,在黄河上下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治理黄河六十年的日子里,清水沟流路也迎来了它三十周岁的生日。就连过去对它是否能长期承担黄河入海重任而怀疑摇头的治黄专家,也对它刮目相看。毕竟,在黄河入海有资料记载的历史中,一条流路稳定行水30年,是个奇迹。

二、一条流路的稳定,奏响了人水和谐的欢歌

   150多年前,黄河在铜瓦厢决口的那一天,应该是近代黄河三角洲的诞生日。黄河弃徐淮故道北徙,再次从山东利津入海。自此后,它在广袤的河口地区来回游荡,就像数千年来黄河走马黄淮海平原的缩影,塑造了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的近代黄河三角洲。

   在这块扇形的年轻土地上,有着一条条微微隆起、偶尔在野草中露出黄沙的地带,那就是黄河150多年来入海走过的路---三角洲上的黄河故道。从北向南,依次为徒骇河故道、旧刁口河故道、铁门关故道、钓口河故道、神仙沟故道、毛丝坨故道、现行清水沟流路、甜水沟故道、宋家坨子故道、支脉沟故道……

  也就是说,在其150多年、实际行水约110年的历史中,黄河在三角洲上已九易其道,平均十年左右改道一次。

黄河在三角洲上留下的故道,就像芭蕉扇上的脉络,一条条汇集于扇子柄上。扇子的柄端,有一座800多年历史的古城---利津县城。它紧依黄河,形似凤凰,由此引出了“凤落宝地”的传说。

循着这美丽的传说,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在这里腾飞;黄河口油城---东营市应运而生。180万黄河口人,带着各自的习俗,操着各自的方言,来到这年轻的土地上,绘织出了绚丽和谐的生活画卷。

让我们拣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登上直升机,细细品赏这黄河馈赠给人类的厚礼吧……

黄河自西南迤俪而来,如一条金色缎带,飘然扑向蔚蓝色的大海。近海处,奔涌的黄河没有丝毫顾忌,沿着人们为它量身打造顺直畅通的流路,劈开千重苇浪,向大海深处挺进。浑黄的河水在湛蓝的海面上呈扇面状拓展开去,碧波黄流,蔚为大观。

黄河入海口,神奇壮丽的自然景观,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海内外华夏儿女梦萦魂绕的地方。黄河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辗转万里在这里汇入渤海。“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千古名句在这里体现得维妙维肖,荡气回肠。

黄河入海口两侧新淤地,总面积15.3万公顷,是中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黄河口地势---亚洲最大的人工平原水库,丽日下碧波荡漾;百万亩天然草场一望无际,一簇簇红花柽柳点缀其间,如彩云飘落蓝天;20万亩人工槐林锁住昔日风沙,暮春四月花如雪,百里飘香;芦苇依河傍渠沿故道,成方连片,金秋十月,芦花飞雪;巍巍长堤拦海锁浪,高高钻塔斜挂白云,东营、胜利、广利港连通四海,胜利、利津、东营大桥飞架黄河南北,展示着“风景这边独好”的奇观。

这里有350公里的海岸线,素有“百鱼之乡”和“东方对虾故乡”之美称;地下宝藏丰富,仅河口地区就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27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382.4亿立方米,浅层卤水储量74亿立方米,地下盐矿储量5900亿立方米;还有潜在能量巨大的地热能、风能、太阳能……

稳定流淌了三十多年的黄河清水沟流路,让这方曾让人无奈了一个多世纪的土地改变了脾性,昔日不毛之地,今日溢彩流金。胜利油田年产原油3000万吨左右,开发四十年来已累计生产原油7.7亿吨,为我国摘掉贫油帽子、跻身世界石油生产大国之列做出了重大贡献;一座年轻的油城——东营市在这里成长。黄河三角洲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魅力四射地崛起在中国的东海岸。

有目共睹,黄河三角洲今天所呈现的一切,得益于人民治黄的伟大成就,得益于黄河入海流路的长期稳定。倘若没有这条稳定的流路,黄河仍然是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何谈今天的繁荣与昌盛。


[①]逆河,一为迎河。意为黄河入海遇海潮顶托,往复混合而入海。

编辑:田光 录入: 审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