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著华章 永远跟党走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2-7-20 来源:来源

我出生在黄河边一座小城,伴随着母亲河的流淌长大,看着眼前温婉静默的河流日夜不息,我从来无法将她和老人口中那条暴戾泛滥的河流联系在一起,直到我一天天长大,走进治黄大家庭,我才知道,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我负重前行。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

王振岳曾在《黄河长流》一书中这样回忆自己的父亲——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黄河人王化云同志,父亲一生心系黄河,说的最多的就是“黄河的事拼着性命也要干好”“黄河员工是为人民服务的长工”,他的一生也确是为黄河治理舍生忘死的一生。

时间回到1946年,在那个战争年代,黄河下游堤防年久失修、低矮残破、千疮百孔。刚刚组建的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只有三个人,当时既没有车,又没有马,边区黄委会三个人硬是靠着双脚,一起徒步走遍下游沿河工地,依靠边区党组织和充分发动沿黄人民群众战胜了1947-1949年连续三年发生的大洪水,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1986年,王化云同志将病逝的妻子安葬在黄河岸边,立下了一块小小的墓碑,碑文上这样写到:“给你立碑也自立,我们携手同归去;地下含笑看黄河,艰苦岁月早已去;我的任务未完成,只能后死再努力。”1992年2月18日,对黄河事业万般不舍的他永远闭上了双眼,如愿长眠在黄河岸边妻子的身旁!

这位中国共产党的首位河官,面对易淤、易决、易徒的黄河,先后提出了“除害兴利、综合利用”、“宽河固堤”、“蓄水拦沙”、“上拦下排”等治黄措施。通过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民治黄事业从无到有,从初创到辉煌的曲折历程。

他的身影是那一代黄河人的剪影,有着筚路蓝缕、开天辟地的开创者精魂。他的身影也是一代代黄河人的身影,有着爱国为民、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

他在人民治黄事业中奉献与求索的精神,正是我们寻找的薪火相传的火种。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湖南卫视记者张雪在自己的手记里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我现在仍记得龙门水文站17名黄河人,记得和他们相处的14天,吃土豆啃馒头,在黄土漫漫中他们打球唱歌打发寂寞的生活,记得狂风中的吊厢,和夜雨中的黄河水。”

龙门峡谷,山高水深,钢索吊厢是进出水文站的唯一方式。河岸上的风到了峡谷后,风力徒增,栅栏式吊厢虽然四面透风,但运行至峡谷中央,还是在强劲的“穿河风”里剧烈晃动,距离河面20米的高度,更是让人头晕目眩。田双印他们将状若利爪的锚式取样器沉入黄河,完成数十次的河床泥沙采集工作。每一次测流作业都危机四伏,建站以来,先后有五位水文人现身于此,或因测量巡查被卷入洪水,或因钢索断裂而坠入波涛,龙门水文站是黄河上牺牲人数最多的水文站。​

他们也是普通人,有血有肉,也会害怕,但遇到险情,他们从未犹豫,因为他们的职业在这里;他们也有双亲儿女,也会想家想父母,但是他们却不能离开大河和峡谷,因为他们的职业在这里。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像龙门峡水文侦察兵田双印这样的黄河人比比皆是,那在黄河峡谷龙门水文站度过的三十二年,也是无数黄河人生命中普普通通的一天天。

旌旗所指 兵锋所向

2021年9月下旬,受黄河中游持续强降雨影响,黄河支流相继涨水,黄河干流十天内先后形成三次编号洪水,黄河下游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秋汛。

闻“汛”而动,尊令而行。面对接踵而至的大洪水,黄河人锚定“不伤亡、不漫滩、不跑坝”的防御目标,第一时间冲锋至黄河秋汛洪水防御的战场上。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洪水不退,我们不退”黄河铁军奋战一线;

“幸福黄河,医路护航”医疗保障支援一线。

山东黄河医院派出防汛抢险医疗队分赴山东黄河上、下游河段,为防汛一线人员提供医疗救护保障任务。

当时防汛一线战况复杂、形势紧张,许多职工都是“轻伤不下火线”,作为医生赵文华苦心劝说,但同为治黄工作者却又很敬佩,很理解。因为即便他自己,也是默默把降压药揣进兜里,一路颠簸,坚守岗位。

如果非要问一句为什么,可能有四个字最能诠释,那就是——“黄河情怀”。黄河滚滚,激浪千重,自有勇往直前、奋斗不止的精神映照。金涛澎湃,奔腾向前,终是青春热血、激荡斗志的感情迸发。

2008年汶川地震,孙美霞奔赴汶川,“火线”入党。

2020年初新冠疫情,她阵前请缨,连续坚守发热门诊34个日夜。

今年的黄河秋汛防御形势十分严峻,她再次投入到防汛医疗保障工作中,带队奔走于山东黄河上下游。

“个人没有要求,家里没有困难,一切听从组织安排,决不辜负组织培养。”孙美霞是这么说的,一直以来也是这么做的。

征尘未洗战犹酣。近一个月的鏖战,洪水终于逐渐褪去,日夜坚守,换来各方平安。

闻令而动,向疫而行

2022年春天,新冠疫情肆虐泉城,防控形势瞬间复杂,喧嚣的城市静默了。山东黄河医院的“大白”逆行出征,践行医者使命,托起生命希望。

随着全员核酸检测的频率愈加密集,披星戴月成为常态,平均每天7-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佩戴N95级防护口罩、帽子,穿上连体防护服,戴上防护面屏、双层的乳胶手套,穿上防水鞋套,全副武装。

4月乍寒乍暖,层层包裹的“大白”感受春寒料峭与烈日灼灼的交替,体验寒风侵肌与汗出如浆的切换。人均每日500例的核酸采集工作量,1000余人次的任务执行,为泉城蓄积抗击疫情黄河力量。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黄河赋予了黄河职工磅礴无阻的执着与坚韧。

生活中,他们是父母妻儿,工作中,他们黄河铁军。

身为其中一员,在参加治黄工作的一千多个日夜里,我亲眼目睹了许许多多可敬可爱的治黄人,他们也让我逐渐明白,正是有了他们这样一代代黄河人的不懈努力,才有了黄河从“三年两决口,十年一改道”到近百年岁岁安澜的变化,正是有了这样一代代黄河人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从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到今日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田的变化;自始至终,他们献身黄河情未改,甘做治黄碾墨人。

作为一个年轻职工,我感谢他们为我守护的安宁,而作为黄河大家庭的一员,我也愿意与他们共同肩负起守护黄河的使命,携手同行,风雨与共。

我想,正如我们每一个黄河人一样,在黄河5464公里的巍巍两岸,在它752443平方公里的流域上,近3万人的黄河员工、遍布八个省区的治河机构时时刻刻保卫着黄河的安全,守护着黄河造福两岸人的福祉。我们中有普普通通的护堤人,有勤勤恳恳的老水工,有攻坚克难创基业的老一辈,也有昂首阔步续华章的新一代。我们愿用青春和生命书写黄河事业,时刻践行永远跟党走的忠诚诺言,用无悔的付出,做守护黄河的追梦人。(刘亚楠  王尧尧)

编辑: 录入: 审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