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工先动“智”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3-5-24 来源:来源

2023年4月15日,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山东段)施工第五标段济阳工区正式开工。济阳黄河“十四五”防洪工程迈出第一步,创新驱动、科技先行,让“智慧工地”走在前头。

周孟控导改建加固施工现场(于洪恩 摄)

智慧赋能 “云”监过磅

“滴滴——”

工区办公室内电脑通知声响起,屏幕上“葛店险工磅站”的两个监控窗口亮了起来。左侧画面里,一辆满载石料的自卸车缓缓驶上地磅;右侧,监控对准控制室内的重量显示仪器,现场过磅员点击“称重”后,电脑前的于洪恩放大画面,并使用通话系统确认:“鲁AE****,毛重70.24吨,司机和过磅员现场签字。”只用一分钟,就监督二十公里以外的过磅站完成了一次称重。随后,他拿起对讲机通知施工现场的同事:“车牌号鲁AE****红色自卸车前往葛店险工送石料,请安排卸车。”“收到!”

这是济阳黄河范围内首次使用线上智能监控方式监督施工过磅,该监控系统设计为方便拆装的可移动式,可以重复安装应用于多个施工项目;其应用程序可以在电脑、手机等多个移动终端安装,便于随时随地实行监督。通过这一套“云”监过磅系统,一名职工可以同时监控三个以上过磅站,对每个站实行“地磅+控制室”双摄像头拍摄和双向语音通话,通过视频回放和一键截屏、录屏功能配合,实现满载、空车两种状态称重,职工远程记录、监控截屏、现场称重打印票据三重数据校核;同时安装远程控制照明,配置来车智能识别和通知功能,多重机制确保“来车无遗漏、称料无延误、数据无误差”。

“三个全覆盖”下的工程建设监管体系

济阳黄河此次工程范围较大,从最上游的邢家渡控导到最下游的小街控导距离长达六十公里,多处同时施工,总体把控成了难题。为此,“三个全覆盖”再一次发挥效能,无人机巡查抬升视野,视频监控定位追踪,构建起“天、地、河、岸”一体的工程建设监管体系,全面掌握施工质量、进度、安全情况。

周孟控导改建加固施工现场,工程员李新泉操作无人机进行例行巡查。无人机从坝面起飞,迅速升至50米高,鸟瞰整个施工范围,十四道坝垛尽收眼底;随后降至30米高,依次检查每一个坝垛的具体施工进度。“8号坝土工布比较平整,碎石垫层和乱石粗排进度比较快,10号坝进度稍微落后,需要再增派机械和人工。”李新泉控制无人机降落,将观察到的问题记录下来,连接电脑后,将摄制图像与设计图比对,掌握更多施工信息。对于施工现场管理,无人机巡查不只是更高视野、更大角度,更是安全、细致、全面的进步。在夜间,亮化工程配合下的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全工区照明覆盖、监控覆盖的双重保障,极大提高了安全系数。

“技术翻新”焕发新活力

水利工程建设历史悠久,许多自古沿用的经验方法还在指导着今天的工作。然而,随着治黄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这些传统应用亟需迭代升级。对此,工区总负责人牛凯同志提出了“技术翻新”的新概念:“我们不是要抛弃旧技术,而是将它们进行再分析、再改造,实现‘旧为新用’。”

立足于此,工区首先组织全体职工对“四脚锥体根石抛投装置”进行学习。在济南绕城高速公路二环线北环段跨黄河大桥工程防洪影响补救措施施工期间,施工人员对原有抛根石方法进行改进,从抓娃娃机获得灵感,适应四脚锥体根石特有形状,设计三根“L”形钢片作为抓手,并加装链条稳定结构,搭载吊臂对根石进行“抓取”,极大节省了原设计吊钩钢筋用量,有效提高了工程经济效益。

抛投四脚锥体(高雪纯 摄)

受此启发,济阳工区职工对各种现有技术进行充分发掘和改进重塑。设计安装在挖掘机上的滚筒式振动碾用于坡面土方碾压,突破作业面地形限制,较传统压实方法更均匀、更高效;引进水平仪配合挖掘机进行土坝坡整平作业,改变部分挖掘机驾驶员“凭眼睛”找平的工作习惯;在制度管理方面,将各种规范内容制作成二维码,让施工人员“随处可见、随手可扫、随时可学”。

防洪固堤,征程万里。“首次提出”“首次尝试”“首次应用”等词汇已在济阳黄河“十四五”防洪工程中起步,一步步试探、一步步稳固。积跬步而至长堤万里,聚点滴之“新”而成黄河新时代。这一次,“智慧工地”迈出了“第一步”;在未来,还有很多步。(高雪纯)

编辑: 录入: 审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