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6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位列其中。曾经白茫茫的盐碱地、光板地,如今成了水草丰茂、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大湿地。这得益于久久为功的修复保护措施,亦是河口管理局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铿锵足音。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具体要求,开启了黄河河口生态保护工作新时代。
大国命题,大河求解。河口管理局扛牢贯彻落实黄河战略责任,全力绘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黄河河口篇章”,河畅、水净、岸绿、景美的生态蝶变在黄河三角洲悄然呈现。
生态补水,破解水之“困”
大河之治,始于河口,终于河口。
作为退海之地,黄河三角洲大部分地区土地盐碱化严重。黄河入海口河道曾因泥沙淤积严重,河水下泄不畅,大片淡水湿地面积萎缩,湿地功能严重退化。只有黄河水丰沙足,才能一步步逼退海浪对土地的侵蚀。
破局之上策,在于“水”。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提出“实施黄河现行流路清水沟和备用流路刁口河生态补水,维护河口生态功能”,明确清水沟和刁口河生态补水法制化。
河口黄河河务局水政监察大队为刁口河生态补水保驾护航(梅涛 摄)
抓补水纾困,清水沟流路生态补水塑造新格局。2022年,《东营市黄河生态补水管理办法》出台实施,黄河三角洲生态补水调度与管理机制跃然纸上,“政府主导、河务牵头、各司其职、协调联动、规范高效”的生态调度新格局全面开启。2021年,河口管理局推动实施《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工程引水方案》。通过黄委审批,新建、改建取水口6座。自此,清水沟流路补水“加足马力”,自然保护区的引黄能力、输水能力以及蓄水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抓河道疏通,刁口河流路生态补水跑出加速度。为有效管理和保护黄河入海备用流路,改善河口地区生态环境,五年来河口管理局加快刁口河流路保护治理的步伐,刁口河两岸重现生机,焕发活力:2020年,刁口河治理一期工程清淤主河道8.5千米,新增15立方米每秒泵船1座;2023年刁口河治理二期工程再次疏通河道16.8千米、新增1座15立方米每秒泵船,改建生物通道5处,刁口河北段过流能力增长至50立方米每秒。随着河道的畅通及输水能力的提高,刁口河流路补水开启了“倍速模式”,滔滔黄河水从崔家节制闸一路北上到一千二自然保护区,从2020年的133小时,到2021年的81小时、2022年的50小时,再到2023年的44小时,直至2024年的41小时,送水效率逐年提高,远水解“近渴”终成现实。
黄河汛前调水调沙期间生态补水中的黄河三角洲现行流路自然保护区
清水沟、刁口河双管“输血”,彻底改变了以往单一现行入海流路区域生态系统良性维持困难的局面。2020年以来,河口管理局共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补水10.22亿立方米,其中现行流路自然保护区补水7.86亿立方米,刁口河及一千二自然保护区补水2.36亿立方米。生态补水量比前5年(2015-2019年)多8.56亿立方米,比前10年(2010-2019年)多6.09亿立方米。2022年,河口管理局所属河口黄河河务局成功摘取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补水之困得以破解。宝贵的黄河水,成为了黄河三角洲的“命脉”:充裕的淡水使盐碱水不再向上渗透,植物生存环境持续改善,黄河三角洲经历了渐进式的植被演变;湿地涵养水源、蓄洪和调节气候的能力也不断增强;黄河的上游来水带来了大量的养料,鱼群在此繁衍,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生态系统也更加稳定。现如今,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自然植被覆盖率达55.1%,成为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
生态保水,筑牢水之“障”
植被发挥着水土资源“固定器”、生态风险“缓冲器”、环境污染“过滤器”、江河流量“调蓄器”等生态功能。行走在黄河河口大堤,满目苍翠皆风景。青绿,是河口管理局矢志不渝的主色调。
2021年,《山东黄河生态屏障带建设五年规划(2021~2025年)》印发实施,旨在构建山东黄河防洪工程生物防护体系,打造沿黄绿色生态景观线和防沙御沙屏障。
重任如磐,实干担之。河口管理局绷紧黄河生态保护的“责任弦”,精心编制《河口管理局生态屏障带建设五年规划(2021~2025年)》,严格土地利用项目审批,强化林木抚育管理,探索植树绿化管理模式,通过高标准新建、补植等措施,对堤顶行道林、淤区适生林和护堤地保护林分类进行提档升级,倾力打造黄河大堤节点绿化工程。
利津黄河綦嘴险工生态廊道
植树不易,三分靠种,七分靠管。河口管理局紧抓重要时节,实施“抬高、整平、深翻、蓄水、压碱”等工程措施,采取浇水、除虫、打药、涂白、修剪等人工措施,千方百计提高树株成活率。
一河清水东入海,千里绿堤拂浪行。黄河河口生态廊道建设逐步走向深入和全面,建设成效日益凸显。五年来,河口管理局累计完成植树60.04万株,工程管理范围内行道林、防浪林、适生林等林木保有量达229.8万株,绿化面积达2225.72公顷,初步形成了临河防浪林、堤顶行道林、淤背区适生林、护堤地防护林及草皮绿化等共同构成的生态体系;基层管理段绿化面积达13.81公顷,绿化覆盖率49.96%,庭院生态体系建成,绿化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一线职工,幸福指数呈直线式上升。“五位一体”的绿色生态防护体系初具规模,一条集防洪、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生态长廊横贯黄河河口。2023年,利津安澜森林被评为东营市首届“最美森林”。
生态护水,绘就“人水和谐”画卷
河湖问题,表象在水中,根子在岸上。
2019年以来,河口管理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流域内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防治、联合执法”这一新任务、新使命、新课题,创新执法体制机制,全力打造执法“三项机制”,开启了新时代策马扬鞭河湖强监管的新征程。
行刑衔接铸利剑,联勤联动保安澜。2020年,山东黄河河务局联合省公安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山东黄河河道生态环境保护执法联勤联动工作机制的通知》,打响了“行刑衔接”的发令枪。河口管理局与公安部门火速对接,出方案、建机制、见行动、显成效。联合执法机制从无到有,从单枪匹马作战到“执法三项机制”点对点联系,再到“水行政联合执法协作平台”的成功构建,逐步探索出一条流域协同治理之路。
利津县人民法院黄河生态保护巡回法庭暨环境资源审判庭揭牌仪式 (袁义龙 摄)
“司法协作圈”,“圈”住生态环境司法红线。在全省率先推行生态警长制,率先建成山东黄河首个达到中等法庭标准的巡回法庭,率先建立山东黄河首个市级巡回检察工作室,由“河湖长+生态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组成的“司法协作圈”起势成势。现如今,全局共建成生态警务室3处,检察工作室4处,法官工作室3处,巡回法庭2处,开庭审理案件26起。“联合执法圈”,“圈”起生态保护执法合力。河口管理局加强协同联动,联合河长制办公室、司法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等地方12个涉河部门印发《关于建立东营黄河联合执法协作机制的意见》,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活动,黄河河口监督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借力“河长制”,促进“河长治”。为确保河长制向纵深开展,强化河长履职尽责,河口管理局明确以河长制为平台,建立党政负责、部门联动、各方参与、层层落实的河湖监管保护格局,实现从“少有人管”到“常有人管”,从“多头管”到“统一管”,从有名到有效的转变,在“河长制”的推动和促进下,“河长治”的远景徐徐展开:开展“清河行动”专项工作、黄河岸线利用项目专项整治行动、3次黄河“四乱”问题排查整治行动,全面排查整改各类河湖问题。在2022年东营市河湖问题整改40天攻坚行动中,按照“一案一策 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工作思路,集中清理整治了一批前期未整改销号完成的“老大难”问题,共整改问题105个,河湖监管台帐内问题全部完成整改销号,实现河湖问题动态清零。黄河东营、利津、垦利河段,成功创建省级美丽示范河湖;黄河(入海口)河段入选第一批省级美丽河湖典型案例。2023年“水利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评选,河口管理局机制建设的经验做法成功入选。
岁序易,华章新。长河涌,沃野阔。在黄河入海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足音铿锵,“生态家底”越来越厚实的壮丽黄河正澎湃在千里沃野上,不断激发新活力、赋能生产力,为赓续千年黄河故事再展磅礴浩荡的全新篇章!(孙创 郭菲菲)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