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鸟类迁徙时节,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机勃勃。灰鹤、丹顶鹤悠闲漫步,“鸟中国宝”东方白鹳拂水而过,数以万计的鸟群掀起一层层“鸟浪”,场面蔚为壮观。
清晨,这个保护区一千二管理站副站长辛洪泉走进辖区,开启了一天的巡视工作。在这里工作28年的他,见证着保护区生态的变化。
黄河三角洲由黄河入海冲积而来,拥有完整的暖温带湿地生态系统。辛洪泉介绍,一千二管理站辖区曾在1997年遭遇一场风暴潮,造成土壤盐渍化,植被随之退化,鸟儿失去了栖息之所。
“保护区对此实施生态补水工程,将淡水引入湿地,植被逐渐恢复,生物多样性随之提升。”这个保护区高级工程师单凯说。
近年来,这个保护区投资13.7亿元,先后实施17个湿地修复工程,开展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原生植物保育、海洋生态修复。2019年以来累计补水5.33亿立方米,修复湿地188平方千米,修复盐地碱蓬、海草床5.2万亩。
植物群落修复了,鸟儿有了栖息地和食物。“湿地精灵”黑嘴鸥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仅可观测到2000余只。“如今,它们成为保护区的常客。2022年保护区及周边观测记录黑嘴鸥近万只,仅在一千二管理站就观测到3522巢。”辛洪泉告诉记者。
要让鸟儿留下来,只修复湿地还不够。这个保护区结合自身环境特点,建立鸟类繁殖岛、鱼类栖息地,满足关键物种觅食、繁殖需求。针对东方白鹳竖立人工巢115个,安装视频监控50处。
如今,这个保护区内灌木、芦苇、柽柳遍地,每年吸引着数百万只鸟儿来此越冬繁衍,还有候鸟选择在此“常驻”成为“留鸟”。
一千二管理站20千米外的黄河口站,也经历了类似的转变。“1988年,我刚入站时,这里还是荒草丛生、漫天黄沙。”黄河口站高级工程师张希涛说,保护区成立以来,随着生态逐渐好转,鸟儿也多起来。
张希涛常早上不到7点就到野外观察,累计填写观测表8800多张,详实记录着鸟类活动和繁衍情况,为迁徙鸟类观察研究提供了一手数据。
2022年,这个保护区在黄河口湿地开启了为期一年的鸟类调查,为科研、监测、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我们加强智慧监管,运用大数据、物联网、遥感、雷达等信息技术手段,借助‘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打造全方位监管体系。”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主任刘静介绍。
据统计,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今年在这里共繁殖152巢、470只幼鸟;往年仅能观测到不足百只的丹顶鹤,今年已观测到330余只;往年少见的花脸鸭去年数量约为2.2万只,今年更是达到4.5万只。
同时,今年保护区内还发现黑头?、白枕鹤等珍稀鸟类,其中黑头?为首次发现。“1992年的时候还只有187种鸟类,现如今,共有372种鸟类栖息在这里。”单凯说。
从“盐碱滩”到“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一,鸟儿是黄河三角洲生态向好的有力见证。(记者袁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