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更好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近年来,德州黄河河务局以“教育展示和互动体验模式相结合”为思路,将小八里南坦综合基地建设成为传统治河技艺教育展示基地,对基地的建设方式、参观项目、服务体验等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传统治河技艺、教育展示基地、试点建设
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202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将南坦基地作为传统治河技艺教育展示基地试点,德州黄河河务局深挖黄河传统文化、传统技艺,深化构建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以“教育展示和互动体验模式相结合”为思路,开展了传统治河技艺教育展示基地试点建设工作。
一、传统治河技艺价值
长期以来,面对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状况,治黄工作者深思熟虑,反复研究探索出反滤围井、柳石枕、柳石搂厢等治黄技艺,抢护管涌、根石走失、决口等险情,确保了沿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从实用性角度来看,传统治黄技艺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多以柳石等为主体构筑临时防洪建筑物,工艺实用,效果显著,是治黄人民不断总结、创新的成果。
从文化传承角度来说,传统治黄技艺是治黄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治黄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承载着人民治黄历史的记忆,反映了人民治黄历程的艰辛,因此要作为黄河文化的一部分内容保护传承下来。
2022年,德州黄河河务局通过深挖传统治河技艺的主要特征、历史渊源、存续情况、传承谱系等内容,使其成功入选第五批齐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更加肯定了治河技艺的传承价值。
二、教育展示基地建设思路
特色文化教育展示基地是指在拥有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的特定区域集中展示特色文化,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场所。它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特点:第一,具有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第二,展示场所资源集中;第三,展示内容具有教育意义。
针对展示基地特点,经统筹规划,选定传统技艺展示资源较为集中的小八里南坦综合基地为建设地点,对其现有展厅、培训基地等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教育基地雏形,有利于参观者在最小的区域和最短的时间之内参观最多的传统技艺,获得最丰富的文化体验。
为更好增强基地互动体验、提升教育效果,决定主要通过现场表演、专业讲解、动手体验、虚拟互动等方式增加参观者的参与感,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设备等新方法、新技术,提升参观者的体验感,让参观者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
三、整合资源形成基地雏形
传统治河技艺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因此必须做好技艺的直观展示和通俗介绍,其次是增加参观者的参与感,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通过整合现有资源,打造了“4+4+1”的教育展示体系,更好展现传统技艺。第一个“4”为教育展示区,包括德州黄河文化展厅、党建室、齐河黄河防汛抢险培训基地、防汛仓库。第二个“4”为互动体验区,包括创新工作室、技艺(防汛)会商室、培训教室、黄河埽工家伙桩实训基地。“1”为实地教育展示互动区红心广场。
齐河黄河防汛抢险培训基地针对基层黄河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险情,建造了柳石搂厢、反滤铺盖、反滤围井、柳石枕等14种微观模型,通过模型展示、现场讲解等方式,直观有效的展示了治河技艺和护堤方式。基地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为一体,通过教育展示强化传统治黄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让传统治黄技艺“活力发展”。
德州黄河文化展厅包括序厅、基本陈列厅、“红心一号”主题展厅、民俗文化厅、尾厅五个展厅,以“声光电”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展现德州治黄事业70多年的不平凡历程。传统治河技艺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厅通过图片、文字、简易模型、场地装饰等方式展示了传统治河技艺,将技术与艺术很好的融合,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更通过展厅的设计。
培训教室设有高清大屏,通过播放传统治河技艺的现场录像、教学视频、工程图片等方式开展传统治河技艺培训活动,教室可容纳60余人集中体验学习,是传承传统治河技艺的新平台。传统治河技艺不仅要展示技艺成果,也应展示制作的过程,除了通过图片、实物的展示之外,还通过培训教室进行了动态的过程性展示。
栓家伙桩是黄河埽工中一种桩绳栓系技艺,根据不同的家伙桩,有多种栓系方法,每种栓法具有不同的作用。黄河埽工家伙桩实训基地场地配有羊角桩、三星桩、棋盘桩、五子桩等不同形式的家伙桩,不同于室内教学,训练场地更便于直接有效的学习和演示示拴家伙桩的全过程,增强参观的互动性和体验感。
红心广场位于当年“红心一号”吸泥船造船厂所在地,南坦险工。2021年,红心广场提档升级为黄河历史文化遗产公园,广场布设内容记录了建造“红心一号”吸泥船的历史过程,展示了对于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弘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心一号”精神,为沿黄人民群众提供休闲游玩与文明熏陶共存的公共园林。德州黄河河务局为更好传承“红心一号”精神,打造了“红心一号”党建文化品牌,“红心一号”党建创新案例成功入选第六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在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页面公开展示,并入选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旗帜杂志社《党建引领保障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创新案例汇编》,被省局表彰为“水利基层党建示范带”创建典型案例一等奖,进一步扩大了“红心一号”党建品牌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四、提升基地展示实力增强互动体验感
传统技艺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展示方式应与时俱进,通过更新颖的形式来宣传。因此基地建设,注重从深挖文化属性、提高科技含量、增加展览设施、优化体验流程等方面进行丰富提升。
德州黄河河务局通过走访老一辈黄河人,编制了具有德州黄河特色的黄河埽工号子唱词。从青年防汛抢险突击队中选取中坚力量,组建了黄河埽工号子展示团队,打造展演外形,打磨号子唱词,不断提升展演水平,使其充分展现黄河埽工工作风貌,让参观者直观感受黄河埽工齐心协力、团结合作的精神,做好传统治河技艺的活态化传承。
该局在现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创新引进VR技术,创建了反滤围井、捆抛柳石枕等防汛抢险项目的虚拟体验平台,不受场地及材料限制,仅需VR眼镜,即可让参观者在模拟抢险环境中,进行抢险技能操作,并可以将体验者所处的模拟环境及技能操作在显示屏中呈现,通过“线上展示+线下教学”的方式,达到体验与展示、教育与宣传相结合的效果,进一步提升基地互动体验水平。
同时,通过在基地培训教室播放反滤围井、埽工号子等防汛抢险技术短视频,让参观者更直观地了解各项传统治河技艺的抢险对象、抢险方式及目的作用;改造提升防汛会商室,增设了智慧控制系统,参观者可在会商室体验模拟防汛会商,沉浸式体验黄河防汛工作;更新德州黄河文化展厅宣传内容,进行青年抢险突击队文化墙建设,让展示内容更加丰富;培养讲解员队伍,丰富延伸讲解内容,提升讲解水平;设置专门体验区域,让参观者能够亲手体验编铅丝笼网片、拴家伙桩、手硪打桩等内容;针对不同技艺,在体验区放置成品模型,让参观者在对比中强化对传统治河技艺的操作印象,提升学习主动性;在基地增设参观指引标识,在指引标识、内部展厅宣传栏及模型基地醒目位置设置“河润山东”品牌标识,进一步提升山东黄河文化品牌影响力。
五、基地建设创新点
1、基地建设方式:利用现有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在特定范围内展示更多治河传统文化技艺,在此基础上结合高科技、新技术进行提档升级,将资金利用最大化,达到最好效果。
2、组建黄河埽工号子展演队伍:收集编写黄河埽工号子唱词,组建黄河埽工号子队伍,再现一边打桩,一边唱和的劳动景象,即传承了传统埽工技艺,又体现了治黄人民的高昂士气,体现了黄河文化活态化传承。
3、打造VR防汛抢险虚拟体验平台:引进VR技术,创建了反滤围井的虚拟体验平台,不受场地及材料限制,让参观者在模拟环境中,体验抢险技能操作,即能展示传统技艺,又能体验实际操作,加深参观者对于传统治黄文化的理解。
4、基地展示方式:采用图片、视频、现场演示、亲自参与等多种方式进行文化展示,并运用新技术、高科技、智能化设施提升参观者互动体验感,让参观者可以从视、听、感等多方面沉浸式感受传统治河技艺。
六、结语: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也意义重大。传统治河技艺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传统治河技艺教育展示基地,可以很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传统治河技艺,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在新形势下,人民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多,对于黄河文化的展示要求也更高,作为治黄部门,需要不断挖掘治黄文化,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从而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郑天淼 张倩 赵娣 葛爱春)
编辑:田光 录入:无 审核: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