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提振黄河文化软实力的传承困境与打造治黄事业硬支撑的破局路径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3-9-18 来源:本站原创

文化是人类社会化进程中长久共存的精神食粮和情感寄托,能够团结凝聚群体力量,推动激发发展的内生活力。黄河作为中华文明延续发展的母亲河,对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厚植文化自信、丰富民族特质、塑造民族性格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作为新时代治黄工作者,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挖掘内涵深厚的文化潜力,既是时代之托,也是治黄人的特有使命。

一、基层黄河文化建设现状

黄河文化作为黄河治理与保护过程中长期积淀下的宝贵财富,蕴含着独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在基层治黄事业发展进程中,对于黄河文化的重视程度尚处于由忽略到逐步重视的上升期,文化建设与发展存在较大的区域性差异,呈现多点分布、参差不齐的特点,文化联系性、连续性以及流域协作紧密度不够。加之涉及黄河文化建设方面的人才队伍匮乏,黄河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较为缓慢,黄河文化带来的直观效益不够突出,造成文化建设投入的主观惰性比较明显,文化建设体系不够完善。文化建设多依托于现有的黄河文化资源,建设以廉洁文化广场、廉洁文化展馆等为主体阵地的硬件设施,对以黄河为依托的乡土文化、地域文化、沿黄特有非遗文化等发掘不够,文化呈现效果和文化张力不足。在文化建设投入产出比方面,现阶段多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黄河文化建设服务治黄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及对经济发展、社会效益的反作用力较弱。作为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黄河文化建设必须要去粗取精,超前谋划,把黄河文化打造成品牌,形成治黄事业发展进程中“软中带硬”的强大动力。

二、提振黄河文化软实力面对的现有困境

一是文化建设组织能力不强。基层文化建设在专业性组织建设方面较为薄弱,黄河文化的相关建设任务和日常工作开展,多由与之业务性质相近的部门单位承担,缺乏专门性独立的工作领导机构和职能部门承担黄河文化的传承创新、沟通协调等文化特性较强的职能,导致黄河文化职能归属不够明确统一,进而在推进黄河文化上不专不精、力量不足。

二是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基层单位往往对于黄河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对黄河文化蕴含的内在潜力认识不足,对文化的传承、甄别和创造方面的深层次研究不多,缺乏发散性思维和超前思维,进而导致对文化的认知度和鉴别力不足,往往将文化建设局限于精神层面的人文活动,局限于建设具有文化色彩的功能阵地,满足阶段性、计划性任务较多,对于文化深层次的理解不够透彻,对文化载体丰富形式的发掘比较滞后,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论证剖析不足。意识层面的弱化导致文化建设的主动性、超前性不够,最终导致对于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掘禁锢且滞后。

三是文化元素发掘宣传不足。受传统思维的禁锢和现有条件的制约,对于黄河文化的发掘上,多体现于防汛的工具更替的历史演进、技术的革新以及办公环境前后建设的对比,对于治黄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先进人物、代表性典型故事提炼总结不足,对于沿黄百姓生产经营活动与黄河息息相关的传统习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家风古训等发现收集不够,对黄河流经地区的地名文化、文学作品、书法碑帖等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黄河文化载体研究不够。对于黄河文化的发掘宣传较为局限,对外相对封闭,外部宣传较为保守,给行业外一种“隔行如隔山”的朦胧感和陌生感,对黄河文化不熟悉不了解。

四是文化产业衍生能力较弱。作为派驻单位,多以“客落他乡”的身份定位自身,与地方行政部门产生行业隔离,缺乏必要的交流学习和文化互动,导致自身在文化产业上缺乏“一盘棋”思想,全局系统性、跨领域合作的布局能力较弱,文化产品和文化创新局限性较为明显。缺乏专业型队伍的技术支撑和“产学研”一体的文化经营实体支撑,对于文化深层次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教育价值等缺乏系统性发掘研发,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对于体现黄河文化且兼具经济社会价值的文创作品、文艺作品、文学作品等创造产出能力较弱,黄河文化产业链条衍生不足。

五是文化建设投入资金不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充足的资金支持基础之上。在一些经营项目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单位自身经济基础差,家底薄,资金缺口大,加上防汛任务重、工程基础建设薄弱、基层职工民生改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往往本着“过紧日子”的原则,将有限的资金用于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很难有充裕的资金投入到文化建设当中去,往往处于“一提文化绕着走,一摸裤兜就发愁”的窘境。同时在文化建设初期,文化建设的投入产出往往不成正比,长期无法获得文化建设带来的附加价值,导致基层对于文化建设投入往往处于谨慎状态,不敢过多将有限资金投入到文化建设当中去。

三、提振黄河文化软实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是推动对黄河文化建设的认识转变。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抓文化建设首先要抓思想建设。推动认识转变,首要任务是抓好黄河文化建设的“头部”建设,强化对基层黄河文化建设的领导与支持,促使基层领导干部从思想层次和精神境界上逐步加深对黄河文化的思考与研究,促使思想认识逐步从认识文化向重视文化建设的转变,逐步实现从思想重视向行动落实的转变,在文化建设上发挥“头雁”作用,大胆尝试、大步创新、大力支持。文化建设是以人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作,就必须做足“人”的文章。要加强对基层干部职工的文化宣教,在日常教育中融入文化教育,在办公环境中注入文化元素,在各式活动中唱响文化旋律,在全局培植文化生长的土壤,营造文化传承创造的良好氛围。多措并举,多管齐下,转变广大干部职工对黄河文化的认知,在浓厚的黄河文化氛围中,形成“文化建设人人参与,文化成果人人享有”的文化共识,为推动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是打造传古承今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基层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文化观,要把文化建设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要突破狭窄的政绩观念,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价值观,坚持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坚持局部和整体相结合,不拘泥于一域,不做井底之蛙,要有品牌意识和精品观念。创新文化发展路径,实现“一局一品,一域一带”的文化走向,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底蕴深厚、“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形成以点带面、片区带协同推进的黄河文化大区域布局。以基层县局为单位,打造富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品牌片,以市局为贯通纽带,打造兼顾辖区文化特性的黄河文化区,以省局为统筹中枢,打造底蕴深厚、丰富多样、内涵丰富的山东黄河文化带。

三是多措并举激发文化潜能效益。针对经济薄弱的基层单位,要将黄河文化发展与突破经济发展困境紧密结合起来,发挥黄河文化的特性,激发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比如,通过搜集当地黄河文化特色,开展黄河文化文创活动,与文化传媒企业、文化机构紧密合作,通过设计生产富有黄河文化特质的文具、玩具、饰品、纪念品等特色商品,将黄河文化打入文教领域,寓教于乐,在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将黄河文化的传承发展延伸到基础教育当中,增强黄河文化建设的粘性和接续性。通过挖掘黄河文化故事,与文娱集团、文旅局等单位拍摄具有黄河印记的影视记录作品,将黄河文化搬上银幕,把文化传承镌刻在一部部经典的治黄影视作品中,经久不息。通过部门联合、区域联合、“河校”联合等形式举办黄河文化艺术节、艺术展等大型文艺活动,建设黄河文化艺术基地,依托黄河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广大艺术创作者围绕黄河题材创造以诗歌、歌曲、小说、书画等为载体的艺术作品。建设黄河防汛抢险业务培训基地,建立黄河防汛专家人才库,发展服务型防汛培训教育,为地方政府组建的非专业化防汛抢险队伍输出专业防汛业务教育培训。

四是加强沿黄文化遗产资源的摸排调查。推进黄河文化建设,首先要对本辖区内黄河文化资源数量做到心中有数,要全面掌握一手的文化资源数据资料。这也要求文化建设主体必须要加强与地方文物局、文旅局、文明建设办等职能部门的合作交流,统筹治理保护、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等各领域的文化资源。加强对辖区内黄河古文化遗迹、黄河文化史料、黄河文化艺术成果的探查汇总,对黄河文化开发利用持有开放的态度,建立互利共用共享的文化数据库,多方参与,共同享有黄河文化资源的数据资料,为下一步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支撑和方向引导。

五是加强人财物的投入与制度政策支持。各级重视黄河文化建设,必须要抓实文化建设的基础支撑。重视黄河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实现“产学研”一体,培养专业性更强、理念更先进、学研能力更全面的新时代黄河文化建设人才;要加强扶持资金的投入,文化建设是一项投入较大的工程,要统筹联动,补充资金缺口,增强财政政策的倾斜力度,夯实资金监管,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要增加黄河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和政策支持,加强对各级文化建设的宏观调控和方向指导,促使各单位在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上形成有机配合,确保各单位之间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和未来走向有机统一,确保文化成果遍地开花、百家争鸣与黄河文化接续传承、创新发展有机融合。

黄河文化因河而起,向河而生。作为新时代的治黄人,推动黄河文化的传承发展要把握好黄河文化自带的“水”元素,准确定位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的重要地位,准确把握人与水、水与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好地推动黄河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深度融合,以强大的黄河文化软实力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落实落地。(刘柱)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