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部、水利部、黄委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要求把“过紧日子”作为预算安排的长期指导思想,盘活存量资产是落实“过紧日子”的重要举措。为了更好盘活存量资产,促进资源共享共用,近年来,我国各地政府就设立公物仓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并产生了石家庄、北京等地一些可参考或复制的模式,通过设立公物仓,采取了集中管理、统筹调配、循环共用、统一处置等手段,基本完成了对资源“N”次的使用,推动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现了资产利用价值最优化。黄河河务部门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应当聚焦盘活用好存量资产,借鉴地方政府成熟的公物仓管理机制,探索建立具有黄河特色的公物仓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为开创黄河保护治理现代化新征程上提供坚实的资产保障。
一、建立公物仓的背景
公物仓,是将政府事业单位闲置的办公设备、处置超标准配备或违法收购的固定资产、接受的实物捐助、开展重大活动购买的固定资产、临时组织机构在阶段性使用后闲置的固定资产、组织机构撤并后剩余的办公设备、依法执纪机关的各种罚没物资等实行统一集中管理、统一调度、统一处理,使“沉睡”的固定资产重新流转出来,以发挥对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效果。
2018年,财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强化资产配置与资产使用、处置的统筹管理,探索建立长期低效运转、闲置资产的共享共用和调剂机制,坚决杜绝和纠正既有资产长期闲置,又另行租用或购置同类资产的现象。2020年,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印发《关于开展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公物仓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在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分级建立公物仓,启用公物信息平台,建立公物仓资产调剂机制,有效盘活资产。2022年10月,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再次印发《关于开展公物仓创新试点建设的通知》,确定财政部、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等43家单位为公物仓创新试点建设单位,在公物仓应用功能拓展、信息平台建设、运行机制优化、集中统一管理、全域推进等领域开展创新试点建设。
二、建立黄河公物仓的作用和意义
(一)建立黄河公物仓是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的需要
2022年10月,财政部发布《关于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指导意见》,要求通过自用、共享、调剂、出租、处置等多种方式,提升资产盘活利用效率,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建设黄河公物仓,可以通过建立实物库房和固定资产统一调配的作业平台,形成固定资产调配制度,对各单位、各机构的闲置、超标准、低效运行的固定资产集中统一调配再利用,对部分经过简单修复就能利用的固定资产进行修复再使用,实现固定资产多次使用,从而推动过紧日子演变成常态化。
(二)建立黄河公物仓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到重大国家战略后,客观上需要大规模的工程措施,需要有效的管理和政策制度措施,这些措施的落地见效需要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和资金保障。建设黄河公物仓可以节约大量的资产购置资金,资金投入水利工程就会增多,进一步强化防洪抗旱、水资源调度等能力,切实有效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三)建立黄河公物仓是发挥国有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的需要
近年来,黄河保护治理重大水利工程不断的开工建设,因此往往要设置工程建设管理机构,临时需要一些台式机、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从而浪费了大量的购置经费,亦或是在临时性组织的工程任务取消后,所购置的办公用品也会被搁置。建立黄河公物仓可以让闲置、低耗的办公设备进行入仓管理,通过共享共用和调剂机制,让确有需要的部门或单位使用,直接让“沉睡”的资产流动起来,充分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
三、建立黄河公物仓的优势
(一)种类相近、共享共用
各级黄河河务部门职能相同,均为负责黄河的治理开发与管理工作,存量资产基本相同或相近,不同于地方政府公物仓资产种类繁多,会涉及农业、应急、卫生、教育、环保等多方面领域。黄河公物仓入仓资产中通信设施、抢险照明设备、防汛设备等资产较多,更加适用于各级黄河河务部门,真正实现资产共享共用,有利于推进国有资产盘活利用,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
(二)来源单一、方便管理
各级黄河河务部门资产来源单一,基本上是新购、调拨的来源方式,不同于地方政府公物仓资产来源复杂,不仅仅有新购、调拨,还有罚没、拍卖等来源方式,不利于管理。由于黄河公物仓入仓资产来源方式以新购、调拨居多,入仓资产管理比较方便,可以详细记录入仓资产的基本信息,如入账时间、资产价值、折旧及摊销、权属等情况,有利于提高公物仓资产配置效率。
(三)经验丰富、结合点多
为了满足防汛抢险的需要,各级黄河河务部门基本上都配备防汛物资仓库,用于储存抢险照明车、铅丝网片、木桩等防汛物资,并每年定期对防汛物资进行维修、保养等,确保每一个防汛物资都顶打管用。黄河公物仓管理可以结合防汛物资管理的方法,采取分类、分批管理的方式进行存放资产,定期对入仓资产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入仓资产安全完整,功能齐全,随时都能“走马上任”。
四、建立黄河公物仓的措施
(一)提高认识,建立管理体系
黄河公物仓应以市级黄河河务部门为基础,按照集中管理、按需配置、合理调配原则,努力打造入仓简便、定期维护、配置高效、监督评价的公物仓运行管理体系。一是各级黄河河务部门加强学习关于建立公物仓的有关政策规定,深刻领悟到建立黄河公物仓意义及作用,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二是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利用集中学习、观摩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要求市级黄河河务部门结合单位实际,积极建立黄河公物仓,并强化过程指导。三是建立以单位一把手为主的组织机构,健全统一领导、归口部门监管、权责到人的管理方式,建立入仓资产验收入库、维护保管、盘点记录、评估处理、划转利用和后续监管体系,维护黄河公物仓财产的安全。
(二)优化流程,提高入仓效率
建设市级黄河公物仓要从固定资产的交接入库管理做起,确立科学理念,把黄河公物仓固定资产纳入国有资产体系实行统筹管理,进一步强化对入仓固定资产的有序化管理。一是市级黄河河务部门鼓励所属单位,对闲散、低效运行的固定资产开展高度集中统一管理服务和调配利用,以合理提升固定资产的入仓效率,有效促进固定资产规模共享共用,真正做到了大量资金的经济节省、利用和集聚共用。二是通过设置专门管理,根据有关入仓固定资产使用的有关证据、材料(如进货发票、登记单据复制件、进货协议、权属证据、商品说明书、保修卡等),组织检查和验证入仓资产,在经验收无误后,及时做好有关的入仓登记。三是对入仓固定资产的使用,按照普通设备、专业设备、家电器材、书籍器物和家具用具等不同用途实行分门别类,并详实地记载入仓固定资产使用的进仓日期、类型型号、资产价格等信息,一物一卡,以加强管理公物仓固定资产使用。
(三)定期维护,确保使用安全
黄河公物仓应做好入仓固定资产的维修保养,一方面建立入仓固定资产登记簿,一方面根据使用情况重新划分仓库固定资产登记簿、外借固定资产登记簿等,以了解入仓资产的利用、管理及其增减变化等状况,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入仓固定资产进行检查考核,及时进行保养维修,以确保仓内固定资产结构完整、性质稳固、使用安全。另一方面每年年度结束后,将建立入仓资产盘点小组,对入仓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货、财务对账,充分了解入仓固定资产的规模、数量、构成和运用情况等,实现账账一致、账卡一致、卡物一致。
(四)高效配置,唤醒沉睡资产
加强资产调整、分配等职能,实行“上下左右一盘棋”的实时调配,“精打细算”唤醒沉睡的资产。一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按照“实体+虚拟”的结构思路,借助国家国有资产信息系统建设的现代系统,积极打造虚拟公物仓,进行数据更新、资源调配、资产使用等的智能控制,将线上控制与线下服务相结合,将大大地提高公物仓资源的管理水平与效率。二是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对黄河公物仓固定资产并入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实现统一管理,以国家现行的固定资产规模信息系统为依据,做好了与部门预算软件、预算控制一体化信息系统的高效衔接,准确、全面、动态地反应对固定资产设备、装备的要求以及实际运用状况,防止了由于内部数据的不对称,而产生设备的重复使用,进而增加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量。三是对一些功能低效、修复后也不能正常运转的入仓资产,及时进行处置,减少资产保管成本,减轻公物仓管理压力,提高公物仓使用效率。
(五)强化监督,增强管理绩效
加强对黄河公物仓资产的绩效监管,通过引入对资产闲置、浪费监督的问责管理机制,进一步增强资产监管机构和资产运用监管部门的责任意识;通过对黄河公物仓资产的运用过程绩效考核,形成了对黄河公物仓资产监管、运用过程绩效管理的常态监督;采取知识更新、技术培训、座谈等不同方法,不断加强对黄河公物仓使用与管理的队伍建设,以巩固管理基础;发现入仓固定资产非正常缺失、损坏,应当尽快查清情况,属于责任事故的,也要研究相关责任人的直接责任。
此外,县级黄河河务部门可以借鉴黄河公物仓的管理模式,建立小型实体公物仓,将便携式计算机、照相机等固定资产纳入管理,各部门按需借用并登记成册,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节约资产购置资金。(王念哲)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