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有效发挥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性及其实现途径。通过对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职能的内涵进行解读,分析了当前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文章强调,优化经济管理机制、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强内外部监督等是提升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职能的关键环节。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事业单位可以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职能;优化机制;管理人员素质;监督体系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职能也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事业单位既肩负着提供公共服务,保障民生等重要使命,又需积极作用于经济活动,提升经济与社会效益。所以如何切实发挥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职能就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是制约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主要瓶颈。目前,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还没有充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管理成本过高等问题。一些事业单位内部机构设置交叉、功能交叉、缺乏有效协调机制等问题使其经济管理活动很难产生合力。与此同时,我国事业单位因为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及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其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易产生漏洞,造成国家资产流失。
经济管理意识淡薄是事业单位存在的通病。一些事业单位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存在着重经营、轻管理、重量轻质等问题。这样就造成了对经济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支持力度不够,很难产生有效管理合力。与此同时,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人员质量良莠不齐,专业经济管理知识与技能欠缺,很难胜任复杂多样的经济管理工作[1]。
预算管理不够规范,同样是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一些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执行及考核过程中出现了不规范的问题。预算编制科学性与合理性不强,预算执行中监督控制不严,造成预算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甚至存在违反规定使用,挪用预算资金等问题。这样不仅会影响事业单位正常运行,还会危害到国家财政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二、推进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职能发挥的举措
(一)优化经济管理机制
对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机制进行优化,构成了提高其经济管理能力的中心职责。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机制普遍滞后和僵化,很难满足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所以有必要对上述问题进行进一步改革与优化。第一,要对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体制做一个全面的梳理,寻找出制约事业单位发展的瓶颈。以此为基础,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来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以提高经济管理效率与效益[2]。与此同时,还应加强事业单位内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破除职能壁垒,从而形成经济管理合力。
第二,要建立与完善科学的经济管理制度与规范的操作流程,这是经济管理机制优化的重点。其中包括健全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预算管理各项体系,保证经济活动规范化透明化。在强化制度执行力度的前提下,切实保障各项制度的执行,避免制度空转、形式主义。另外要重视经济管理机制创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和智能化经济管理手段是大势所趋。事业单位应主动拥抱新技术促进经济管理机制数字化转型和经济管理智能化水平提高。
(二)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提高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人员素质是促进经济管理职能发挥的关键环节。目前,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人员知识储备普遍不足,专业能力不强,很难适应复杂多样的经济管理大环境。为此,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升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
强化经济管理人员专业培训。通过经常性的培训班和研讨会,协助管理人员不断更新经济管理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鼓励管理人员通过各种资格考试、认证等方式获得较高水平的专业水平及资质。
重视管理人员实践经验的积累。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准则,是促进管理人员素质提高的有效手段。事业单位要多给管理人员实践的机会,使其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增长自己的才能[3]。同时加强管理人员经验交流与交流,营造共同学习进步的良好风气。另外要重视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经济管理工作关系国家资产与公共利益,需要管理人员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与较强的责任心。所以,事业单位要加强对管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引导管理人员树立正确价值观与职业观,忠于职守,诚实守信。
结束语
切实发挥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职能对提高事业单位服务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通过优化经济管理机制,提升管理人员素质以及强化内外部监督的落实,事业单位能够较好地发挥自身经济管理职能,对社会繁荣与稳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赵晶晶)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