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鄄城黄河治理红色文化为例浅谈水利风景与水工程建设融合转化的创新实践研究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9-22 来源:本站原创

本文以鄄城黄河治理红色文化为研究对象,探讨水利风景与水工程建设融合转化的路径与成效。通过系统梳理鄄城黄河河务局在红色文化挖掘、工程融合、文化廊道建设、研学教育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分析其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示范作用。研究表明,鄄城黄河通过水利工程与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成功实现了工程效益、文化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水利风景;水工程;文化融合;红色治河文化;鄄城黄河

一、引言

鄄城黄河作为“人民治黄起步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水利工程与文化传承融合发展成效显著。2021年以来,鄄城黄河河务局遵循“艰苦创业、治河为民,砥砺奋进、确保安澜”的人民治黄初心精神,系统推进水利风景与水工程建设融合转化,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治河文化廊道。

水利风景与水工程的融合转化是新时代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更为水利设施注入了灵魂,使其成为传承文化、教育公众、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鄄城黄河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水利风景与水工程建设融合转化的典型案例,其经验对于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鄄城黄河治理红色文化资源与工程概况

鄄城黄河河务局所辖河道52.139公里,担负着52公里黄堤、35.88公里金堤、3处险工、7处控导和1处顺堤行洪防护工程的水行政管理任务。这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治理黄河事业的发源地——1946年,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鄄城县临濮镇成立,开启了党领导下的人民治理黄河新纪元。

鄄城黄河治理红色文化资源丰厚,主要分布在苏泗庄管理段、营坊管理段周边区域。这些资源包括:

一代河官王化云治河文化展区:以《一代河官——王化云》一书为主要参考建设,广场分为前言、展示区、王化云全身雕塑三部分,以王化云的一生为时间线,在展示区设立七大篇章、九个板块,系统展示这位治黄专家的杰出贡献。

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旧址文化苑:坐落于鄄城黄河河务局苏泗庄管理段(黄河大堤桩号239+000)内,距离“人民治黄发端之地”的鄄城县临濮镇仅1公里。2022年以来,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旧址展厅、鄄城黄河传统治河技艺教育展示基地、一代河官王化云治河文化展区相继落成,共同构筑了以黄河红色治理文化为核心,兼具历史底蕴与展现当代治河成就的文化园区。

传统治河技艺教育展示基地:基地位于鄄城黄河河务局苏泗庄管理段内,分为西侧的六大险情展示区和东侧的实训体验区。基地设计融合了黄河“几”字形、防洪工程等创新元素,险情展示区通过展板外形、险情模型、图文漫画相结合的方式系统介绍滑坡、管涌、漏洞、裂缝、渗水、坍塌6种代表性险情。

鄄城黄河法治文化广场:2021年5月建设,以“黄河画鄄、法润九州”为主题,划分为从法如流、以宪为纲、法溶于水、水育华夏四个展区,共设立宣传板块9处,大小展板90余块,全面系统宣传法律体系及黄河治理历史。

这些文化资源与水利工程紧密结合,形成了工程与文化深度融合的特色体系。鄄城黄河河务局依托黄河工程,打造人民治黄文化地标,构筑起红色治河文化、黄河文化廊道,实现了水利工程功能与文化传承功能的有效统一。

三、融合转化的实践路径与创新模式

(一)红色文化廊道构建与系统整合

鄄城黄河河务局创新性地提出了“以水为媒,绿植成带,以路作引,串珠成链,以文为魂,形成特色”的融合建设思路。在这一思路指导下,沿黄河大堤建设了江苏坝保卫战纪念浮雕广场、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旧址展厅、传统治河技艺教育展示基地、王化云治河文化展区、鄄城黄河法治文化广场等文化景观点,系统展示了鄄城黄河治理历史历程。

文化廊道的构建不仅局限于单一景点的建设,而是通过线性串联方式,将沿线的刘邓大军渡河处、鄄城黄河滩区迁建展览馆、黄河历史决口遗址等文化景区和鄄城黄河法治文化广场、传统治河技艺教育展示基地等景观点有机连接,形成了集文化、教育、研学、技艺传承和旅游于一体的黄河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线。这种系统整合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文化资源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提升了整体文化影响力。

(二)工程与文化深度融合模式

鄄城黄河的实践突出了水利工程与文化元素的深度融合。具体表现在:

工程景观化改造: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对防洪工程、险工、控导工程等进行景观化设计和改造,使其既满足防洪功能,又具备文化展示和旅游观赏价值。如在营坊险工37坝至40坝建设鄄城黄河法治文化广场,将工程管理与法治宣传有机结合。

文化嵌入工程体系:将红色文化、治河文化元素嵌入水利工程体系中,使工程成为文化的载体。如建设江苏坝保卫战纪念浮雕广场,通过大理石浮雕反映江苏坝保卫战、江苏坝修建历史,记录鲁苏人民守望相助、同心治河的感人故事。

生态与文化协同建设:落实沿黄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加强黄河工程管理范围内树木更新补植及管护工作,栽植法桐、白蜡、柳树、杨树等各类苗木花草,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自然风光带,实现了生态效益与文化效益的统一。

(三)科技创新与智能化管理

鄄城黄河河务局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的智能化转型,2021年率先在山东黄河系统进行了“三个全覆盖”建设(视频监控、无人机、远程会商)。这一创新举措包括:

视频监控系统:在重要节点配套设置百余处视频监控点,实现足不出户24小时监控着堤防、坝岸、淤背区等重点工程区域,实时掌握河势、堤防、险工的变化情况。

无人机巡查应用:利用无人机进行防汛信息化采集,补齐汛期巡查短板,形成“地面+空中”“人工+智能”的巡查模式,解决了人工巡查的“盲区”和“死角”。

工程巡查APP开发:开发使用自主开发的工程巡查APP,实现巡查记录的自动生成,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工程管理效能,也为水利风景的展示和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实现了工程管理与文化展示的深度融合。

(四)文化活化与教育功能拓展

鄄城黄河河务局注重红色治河文化的活化利用和教育功能拓展,主要表现在:

研学课程开发:以人民治河红色文化为内容,精心设计开发研学课程,研究探讨黄河治理规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及工程措施、科学调度、科技手段所带来的黄河之变。近年来,开设实地研学课程约30余次,吸引中国海洋大学、山东财经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及市县中小学研学人数约1000余人次。

文化传播创新: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文化影响力,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推送短视频,点击量近300万;推出以红色治河文化为主体的生活、文具、办公用品等系列文创产品,进一步丰富了红色治河文化的阐释形式。

主题活动策划:成功承办“大河壮歌”“大河记忆”黄河治理红色文化系列活动,期间《向阳花开》舞台剧在鄄城大剧院成功首演,一代河官王化云治河文化展区正式开放,《菏泽黄河志》(1986-2005)《古泽新晖》出版发行座谈会顺利举办,“沿着黄河遇见海”(第二季)记者采访团、《黄河归故》摄制组等多家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四、技术赋能与创新管理机制

(一)智能化管理技术应用

鄄城黄河河务局在水利工程管理与文化融合中大力推进技术创新,2021年率先在山东黄河系统进行了“三个全覆盖”建设,经过防御秋汛大洪水的考验,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应用经验。智能化管理主要体现在:

视频监控系统:在鄄城县旧城管理段选取重要节点配套设置视频监控点,实现足不出户24小时工程监控。工作人员通过监控系统可以查看各坡段的具体情况,主要查看河势情况,坝坡、根石有没有坍塌,拉近镜头就能读取水尺数,大幅提升了工程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无人机巡查应用:无人机应用到防汛信息化采集中,补齐汛期巡查短板,利用“地面+空中”“人工+智能”的巡查模式,打造无人机巡航、远程监控和现场查看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动态监控平台,解决了人工巡查的“盲区”和“死角”。

信息化平台整合:通过轻点鼠标,指令发出,便可通过大屏幕实时看清黄河的每个角落,河势、堤防、险工的变化一目了然。这种信息化整合平台为工程管理和文化展示提供了全方位技术支持。

(二)多元化资金投入与人才机制

鄄城黄河文化建设项目面临资金不足的挑战,但在实践中探索了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资金筹措机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同时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模式,如通过文旅融合项目吸引社会投资,缓解文化建设资金压力。

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多名退休干部成立“鄄城黄河银发宣讲团”,吸纳10余名青年职工组建志愿文化讲解员队伍。开展各类文化评选、短视频大赛、青年职工宣传工作劳动竞赛等活动,鼓励青年职工一起讲、说、唱、演黄河,提升文化传播能力。

(三)法规政策与标准化体系

鄄城黄河河务局在推进水利风景与水工程融合过程中,注重法规政策和标准化体系建设:

法治文化建设:建设鄄城黄河法治文化广场,全面系统宣传相关法律法规、黄河文化及人民治黄历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和新时代治水思路等内容。

标准化管理:以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为抓手,建设鄄城黄河堤防生态文化长廊,形成点线结合的鄄城黄河文化传承线,以发展黄河生态文化、黄河工程文化为重点,将其打造成展示行业形象、传播黄河文化的窗口。

政策协同:积极融入地方发展规划,将红色治河文化地方特色列入菏泽市文旅融合发展规划,融入山东省“走黄河、读齐鲁”研学课程,实现水利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协同发展。

五、成效与示范意义

(一)多方面成效显著

鄄城黄河通过水利风景与水工程建设的深度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生态环境改善:通过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加强黄河工程管理范围内树木更新补植及管护工作,栽植各类苗木花草,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自然风光带,显著改善了黄河沿岸的生态环境。

社会影响扩大:红色治河文化廊道核心景区年均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荡气回肠的人民治黄斗争场景、黄河号子引领下的夯硪、打桩体验受到参观者的广泛赞誉。通过3D建模和数字沙盘技术,将菏泽治河文化的历史遗迹、人文场馆等进行虚拟再现,建设数字化光影展厅,给观者带来了身临其境般的文化视角享受。

经济效益显现:通过红色治河文化资源与生态建设、文旅发展的融合互动,促进了菏泽市乡村振兴和文旅产业发展,助推了山东省“突破菏泽鲁西崛起”目标任务的落实,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二)鄄城模式的示范意义

鄄城黄河治理红色文化与水工程融合的实践,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鄄城模式”,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工程与文化融合的示范:鄄城黄河通过以水利工程为载体,将红色文化、治河文化嵌入工程体系,实现了工程功能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为全国类似地区提供了工程与文化融合的典范。

技术与管理创新的示范:鄄城黄河积极推进“三个全覆盖”智能化建设,实现了工程管理的现代化转型,同时通过多元化资金投入和人才机制创新,为水利风景与水工程融合提供了管理创新范例。

生态与文化协同的示范:鄄城黄河在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通过生态廊道建设、树木栽植等措施,实现了生态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协同提升,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

六、结论与展望

鄄城黄河通过水利风景与水工程建设的深度融合,成功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播的文化产品,实现了工程效益、文化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其主要经验包括:一是坚持工程与文化融合的发展理念,将文化元素嵌入工程体系;二是推进智能化管理技术应用,提升工程管理和文化展示水平;三是注重活化利用和教育功能拓展,扩大文化影响力;四是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和人才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

未来,鄄城黄河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与人才培养力度,深化文化挖掘与传播创新,打造全国一流的水利文化体验廊道。同时,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交流,扩大鄄城黄河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鄄城黄河的实践表明,水利风景与水工程建设的融合转化是新时代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不仅能够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更能为水利设施注入灵魂,使其成为传承文化、教育公众、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这一模式为全国类似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李志生  吕晨)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