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基层水利单位青年职工培养面临新要求。济阳黄河河务局围绕“育新人”使命,创新构建“理论引领+实践锻炼+竞赛激励+文化滋养”的复合型育人机制,推动思想素养、业务能力与作风建设有机融合。通过轮岗锻炼、师徒带教、竞赛激励及文化浸润等措施,实现青年职工从“岗位适应”到“岗位胜任”的跨越式成长,培养出一批信念坚定、本领过硬、作风扎实的黄河青年骨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育人经验。
关键词:黄河精神;青年培养;实践育人;基层锻炼;文化浸润
一、引言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济阳黄河河务局面临任务重、责任大、要求高的新形势。青年职工是推动基层水利工作的重要力量,但传统单一的理论教育和岗位培训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要求。为锤炼青年职工,促进其成长成才,济阳黄河河务局出台了《关于新入职工作人员到基层锻炼成长管理办法(试行)》,着力构建“选、育、管、用”一体化人才培养路径,探索守正创新的青年职工能力跃升模式。
二、正文
2.1概况
济阳黄河河务局人员队伍结构稳定,机构设置规范、岗位分布合理,形成职责清晰、层级分明的管理体系。局内设有若干正科级内设机构和管理段,领导职数配备基本充足,职级结构均衡。
干部队伍整体呈现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特征,领导干部平均年龄适中,青年骨干力量充足。职工男女比例协调,党员队伍规模稳健,整体学历水平较高,以本科及以上为主,研究生及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持续增加。专业技术人员中,中高级职称人员占多数,工勤技能人员涵盖高级技师至中级工,能够有效支撑工程管理、防汛抢险等重点业务工作。近年来,单位不断补充新生力量,五年内新入职人员20人,其中参公7人、事业13人。
总体来看,济阳黄河河务局人员结构科学、梯队衔接合理、业务能力突出,为黄河流域水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2.2主要做法与创新实践
2.2.1坚持政治引领,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持续深化理论武装,推动政治教育常态化与沉浸化倡导勤俭节约、清正廉洁的价值取向;丰富主题党日内容、规范会议记录与加强党费管理,及时组织观看“灯塔大课堂”并将学习情况记入支部工作日志,确保制度化落实。成立济阳黄河河务局青年工作委员会,科学划分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统筹推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围绕青年思想引领,开展“知止明规·青春倡廉——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争做勤俭节约青年表率”主题微党课宣讲活动,教育引导青年党员严守纪律规矩、涵养清廉品格;依托济南黄河“青年畅享会”等学习交流平台,常态化组织青年集中学习与专题研讨,撰写心得体会和交流材料,让青年职工在学习中锤炼思想、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推动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深度融合、见效见行。
2.2.2坚持岗位锤炼,锻造过硬能力作风
依托基层管理段(所)及施工项目部,健全青年职工轮岗锻炼制度。按照《关于新入职工作人员到基层锻炼成长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新入职人员原则上在基层锻炼一年,通过参与巡查、防汛、施工、工程管理等一线工作,全面了解治黄业务流程,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履职能力。锻炼期间由所在单位实行日常管理和过程考核,每季度向人事劳动教育科报告思想动态和工作表现,试用期满统一组织考核,确保青年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同时深入开展“师带徒”活动,坚持师徒双方自愿结对、共同成长的原则,签订《师徒协议书》,明确传授内容、量化指标及完成时限。师傅要重点传授生产实践所需的基础技能和关键岗位所需的专长绝技,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工作作风和安全生产知识的传承。协议期限一般为两年,期间单位要定期开展阶段性考核,每年检查一次,重点核查师带徒时间安排、培训内容、活动记录和总结报告等情况。通过考核评比,选树一批“师带徒”活动的优秀典型予以表彰,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营造“传帮带、共成长”的良好氛围。
2.2.3坚持竞赛激励,激发奋进动能
构建分层分类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岗位和层级设置专业课程,涵盖新闻写作、政务信息规范、防汛抢险、工程测量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等技能培训,同时融入廉政教育、安全意识和保密知识,提升青年职工综合素质;积极组织青年职工参加财会业务知识技能竞赛、河道修防业务知识竞赛、黄河文化宣讲及青年干部演讲比赛等,通过竞赛检验学习效果;注重宣传工作,组建信息员队伍,提供约稿函并统一整合投稿渠道。每季度结束后,根据发稿数量和质量进行个人评分,设立一、二、三等奖及若干鼓励奖,对表现优秀者进行表彰奖励,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创作热情。此外,还组织羽毛球、乒乓球、健步走等文体活动,丰富业余生活。
2.2.4坚持文化浸润,厚植水利精神根基
依托单位丰富的红色档案资源,开展“讲英模故事、学先进精神”活动,深入挖掘“治黄功臣”戴令德的感人事迹,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文化建设。在险工及重点部位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牌,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组织青年职工参与济阳融媒体“跟着宣讲员去打卡——济阳黄河河务局·守望黄河”活动,走访戴令德人物雕像及相关地标,用镜头和文字讲好济阳黄河故事。同时,组织青年职工参与“大河奔流——我与黄河文化地标”活动,引导青年聚焦黄河文化地标,从地理景观、自然风光、人文风貌和历史遗迹等多维度记录黄河,以地标为载体讲述人物故事、家族记忆、非遗传承和治河见闻,并辅以老物件照片印证时代变迁。鼓励创作古诗词、现代诗或抒情散文,用文学形式展现黄河文化的厚重底蕴与精神内涵,实现文化育人与业务成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2.5坚持文明引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依托《济南黄河河务局机关公务礼仪规范》,持续加强机关工作人员文明素养和职业形象建设。通过参加“道德讲堂”暨文明礼仪培训班,系统学习仪容仪表、办公接待、会议交流、电话沟通等公务礼仪内容,引导干部职工在上班期间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做到着装得体、言行规范、举止文明;在工作时间外自觉维护机关形象,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树立新时代治黄干部的良好风貌。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和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及青年志愿者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对堤顶道路及两侧绿化带进行清理,营造整洁有序的沿黄环境。同步开展“文明随我行,车辆规范停”志愿活动,引导车辆按规定停放,对不文明停车行为进行劝导,确保堤顶道路安全畅通。
2.3实践成效与典型案例
近五年来,济阳黄河河务局始终把青年培养作为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着力在“育新人”机制的引导下,为青年搭建历练成长的平台。越来越多的青年职工主动走向一线、深入堤防,在汗水与泥土中磨炼本领,在实践与学习中淬炼品格,展现出奋发有为、勇担重任的青春风采。
基层锻炼已成为青年成长的必修课。五年中共有16名青年职工完成了为期一年的一线锻炼,从初来乍到的青涩,到独当一面的成熟,他们在巡堤查险、工程管理、调水调沙等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了分析研判、应急处置、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许多青年在实践中找到了职业方向,也在奋斗中树立了信念目标,逐渐成长为能够独立担当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
在岗位实践之外,济阳黄河青年们还把“比学赶超”的热情延伸到各类竞赛和文化活动中。谢梦琳以细腻真挚的笔触,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征文比赛中摘得桂冠;李昕煜以青年视角创作的《汇聚青春理想,共筑幸福力量》《飞沙走石三十载,一生无悔黄河情》,刊登于济南黄河公众号,用文字讲述了老一辈治黄人的家国情怀与时代传承;吴婷的《夏风又吹黄河畔》和张菁雯的《黄河秋日:在诗韵坚守中流淌的深情》刊发于《黄河 黄土 黄种人》期刊,展现了青年一代对母亲河的深厚情感与文化自信。
青年们不仅能“写得好”,更能“讲得响”。李子豪以沉稳的表达、真挚的情感在济南河务局“青年职工演讲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又在“黄河文化宣讲大赛”中荣获三等奖,之后代表山东黄河征战黄委“华龙杯”羽毛球赛,为团队夺得冠军;陈婷婷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在济南河务局水资源知识竞赛中拔得头筹,并与廉雯心共同荣获2024年度山东黄河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谢梦琳、王语涵、周兰心、李子豪、狄福月等青年也在“黄河文化宣讲大赛”中表现突出,屡获佳绩。
这些成绩充分展现了济阳黄河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敢于担当、勤于钻研的实干作风,体现了基层锻炼与综合育人机制的实际成效,为推动治黄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2.4经验总结与推广价值
“育新人”实践打破了传统单一教育模式,创新性地将理论学习、岗位锻炼、竞赛比拼和文化引领有机融合,形成了以实践促成长、以成果检验学习的青年培养新路径。通过系统化设计和持续化推进,该模式有效激发了青年职工干事创业、投身主责主业的积极性与创造力,逐步形成了可推广、可持续的经验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路径成熟、可复制。 建立了涵盖“入职培训—轮岗锻炼—师徒带教—以赛促学—跟踪考核”的全链条培养体系,实现青年成长全过程管理、全方位提升。通过制度固化、经验提炼和案例总结,形成了可推广、可借鉴的基层青年培养样板,为其他单位提供了可行路径。
二是成果显著、可评估。 依托量化考核与台账管理机制,全面记录青年在学习培训、岗位实践、成果创优等方面的表现,构建“过程+结果”双维度评价体系。通过季度考核、成果展示和评优激励,实现育人成效的精准评估与动态管理,使青年成长路径可见、可测、可比。
三是文化浓厚、可延续。将红色文化与黄河精神融入青年教育全过程,持续开展英模故事宣讲、文化地标打卡等主题活动,用身边榜样引领青年成长,用文化自信激发奋斗动力,逐步形成了崇尚实干、奋勇争先的良好组织生态,让“育新人”成为一项可持续的精神传承工程。
三、结论
济阳黄河河务局青年职工培养实践表明,理论引领、岗位锤炼、竞赛激励与文化滋养相结合的复合型育人机制,能够有效激发青年职工的政治热情、业务能力和创新活力,实现从“岗位适应”到“岗位胜任”的跨越式成长。在新时代水利发展新征程上,这种育人模式不仅为青年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也为基层单位探索人才培养路径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未来,我们将继续厚植黄河文化根脉,育强新时代青年骨干,凝聚干事创业力量,汇聚青春智慧与担当,为黄河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坚实的人才支撑。(刘强 廉雯心)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中国政府网
水利部
黄河水利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