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文化视角的水利风景区建设实践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11-11 来源:本站原创

摘要:先进的水文化是建设幸福河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支撑。近年来,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深入为山东菏泽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 文章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 首先明晰了水文化的内涵, 并进一步从微观视角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山东菏泽黄河水利风景区应如何进行幸福河建设, 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为水文化建设提供启示。

关键词:水文化 建设幸福河湖 水利风景区 幸福感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基,人类文明的演进始终与水紧密相连,形成了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的水文化体系。水利风景区作为依托水利工程、水域景观或水资源条件,兼具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休闲游憩与文化传播功能的特殊区域,不仅是展示水利技术与工程成就的窗口,更是传承和弘扬水文化的重要载体。

水利风景区作为水生态保护、水利功能展示与文化传承的复合型空间,其建设核心在于实现“水工程、水生态、水文化”的深度融合。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已从“重工程、轻文化”的传统模式,逐步转向“生态优先、文化为魂”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水利风景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要“加强水文化挖掘、保护与展示,提升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品牌影响力”[1] 。在此背景下,从水文化视角重新审视水利风景区的建设逻辑,探索文化与景观、功能的融合路径,成为推动水利风景区从“功能空间”向“文化空间”升级的关键课题。

一、水文化在水利风景区建设中的核心价值

水文化并非抽象概念,而是贯穿于水利风景区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的“精神内核”,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1. 生态价值:水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念,为水利风景区的生态修复提供了思想指引[2][3]。例如,传统水利中的“疏导治水”思想,与现代生态水利“尊重自然水文过程”的理念高度契合,可指导风景区内河道生态修复、湿地保护等工程,实现“人水和谐”的生态目标。

2. 教育价值:水利风景区是天然的“水文化课堂”。通过挖掘历史治水人物(如大禹、李冰)、水利工程技术(如都江堰的鱼嘴分水、灵渠的陡门通航)、水民俗(如龙舟竞渡、祈雨仪式)等文化资源,可让游客在游览中直观感受水利文明的智慧,提升全民水安全、水生态保护意识。

3. 情感价值:水文化承载着地域群体的集体记忆与情感认同。[4]例如,黄河流域的水利风景区承载着“母亲河”的民族情感。通过文化景观的营造,可唤醒游客的情感共鸣,增强风景区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二、基于水文化的水利风景区建设实践案例分析

国内已有多个水利风景区探索“水文化+景观”的建设模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经验。本文选取山东菏泽黄河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从文化挖掘、景观营造、运营管理三个维度分析其建设路径。

山东菏泽黄河水利风景区位于黄河右岸,上起东明高村、下至鄄城董口,全长50公里,占地面积100平方公里。百里景区依托黄河堤防、险工、坝岸、涵闸等百年工程,划分为“一带三区”,即东明高村到鄄城董口百里黄河风光带,高村历史文化苑区、刘庄水利观光区和鄄城水利娱教区,将黄河文化嵌入现有黄河防洪工程,串联沿线生态景观资源,优化布局,承续关联,打造兼具文化熏陶、自然观光、科普研学等多种功能的黄河文化旅游线。

文化挖掘:加强菏泽黄河红色治河文化的研究,保护、梳理菏泽黄河决口、治理历史事件和遗址遗迹,特别是以“人民治黄起步地”为主线,挖掘红色治河的源头文化,实景展现黄河归故国共斗争、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保卫黄河确保鲁西南战役和淮海战役顺利推进、战胜1949年汛期大洪水向开国大典献礼,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沿黄党政军民团结一心创造黄河岁岁安澜,新时代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等历史场景。通过菏泽红色治河文化这一缩影,充分体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黄河从害河变为利河的真理。

景观营造:沿堤建设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旧址展厅、一代河官王化云治河文化展区、江苏坝保卫战纪念浮雕广场、仲潭红色码头广场,提升改造高村黄河历史文化苑,系统展示了人民治黄初期的斗争历程。同时,串联沿线的刘邓大军渡河处、鄄城黄河滩区迁建展览馆、刘庄稚璜文化广场、黄河历史决口遗址等文化景区和1处法治文化广场、2处传统治河技艺教育展示基地,形成了集文化、教育、研学、技艺传承和旅游于一体的黄河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线。

运营管理:景区以人民治河红色文化为内容,精心设计开发研学课程,以社会各界、大中小学校师生为主体,研究探讨黄河治理规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及工程措施、科学调度、科技手段所带来的黄河之变,拓展发挥教育功能,进一步推动黄河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同时组织24名退休干部,成立“菏泽黄河银发宣讲团”。吸纳30名青年职工,组建志愿文化讲解员队伍,更好的传播红色治河文化的精神内涵,让游客在行走中感受黄河治理红色文化的厚重。

菏泽黄河水利风景区的创新之处在于,它立足公益性、公开性定位,将红色治河文化遗产以空间展陈体系形式转化为旅游资源,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观河赏文场所。通过红色治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学术交流与研究、高规格文化推广活动的开展等系列措施,凝聚人民治黄精神财富,强化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社会认同,充分调动发挥各自职能,为新时代幸福河建设集聚了磅礴力量。

三、当前水利风景区水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国内水利风景区水文化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整体来看,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文化挖掘浅表化,缺乏深度与特色

部分水利风景区对水文化的挖掘停留在“表面层次”,仅关注知名度高的历史人物或工程,忽视了地域特色水文化与小众水文化资源。部分景区对水文化的解读过于简单,仅通过文字展板介绍“治水人物生平”,缺乏对治水理念、技术原理的深度阐释,导致游客难以理解水文化的内涵。

(二)呈现形式单一,互动体验不足

当前多数水利风景区的水文化呈现仍以“静态展示”为主,如文字展板、图片展览、雕塑等,缺乏互动性与体验性,游客无法参与其中,导致水文化传播效果不佳,难以激发游客的兴趣与情感共鸣。

(三)文化与功能脱节,融合度不高

部分水利风景区存在“重文化展示、轻功能融合”的问题,将水文化景观视为“独立模块”,与生态保护、休闲游憩等功能脱节。

(四)运营管理粗放,文化传播持续性不足

部分水利风景区的水文化建设依赖“一次性投入”,缺乏长期运营管理的意识。例如,一些景区在建设初期打造了水文化景观与活动,但后期因资金不足、人员短缺等问题,导致景观维护不善、活动难以持续;部分景区缺乏专业的水文化传播人才,导游对水文化的讲解流于表面,无法深入解读文化内涵,影响了水文化的传播质量。

四、基于水文化的水利风景区建设优化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国内典型案例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优化策略,推动水利风景区实现“以文塑景、以景载文”的高质量发展。

(一)深度挖掘水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IP

建立“水文化资源数据库”,从“历史、技术、民俗、生态”四个维度全面梳理景区内的水文化资源[5],包括历史治水文献、古代水利工程遗迹、传统治水技术、现代生态水利实践等,避免资源遗漏;对濒危的水文化资源(如传统治水技艺、水民俗活动)进行抢救性保护,邀请非遗传承人、老水利工作者参与景区建设,通过“技艺展示、口述历史、民俗展演”等方式,让水文化“活”起来。

(二)创新水文化呈现形式,增强互动体验

利用VR、AR、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打造沉浸式水文化体验项目。例如,通过VR技术模拟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让游客“穿越”到历史现场;利用AR技术扫描景区内的水利设施,显示其工作原理与文化内涵;通过大数据可视化展示水资源的分布与变化,增强科普的直观性;将水文化融入景区的景观节点与游线设计,打造“一步一景、一景一文化”的体验场景。例如,在景区入口设置“水文化主题广场”,在游步道旁设置“水文化石刻”,在休息区设置“水文化座椅”(如造型为古代水车的座椅),让游客在休闲中感受水文化;设计“水文化主题游线”,如“治水人物探访线”“古代水利技术体验线”“生态水利科普线”,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三)推动水文化与多功能融合,实现“文景共生”

将水文化理念融入生态修复工程,打造“生态+文化”的景观[6]。例如,在河道生态修复中,借鉴古代“植柳固堤”的技术,同时在堤岸设置“柳堤文化长廊”,展示古代治水与生态保护的智慧;将水文化元素融入景区的休闲设施与服务,提升游客的舒适度与体验感。例如,在景区的休息亭设计为“古闸造型”,在座椅上刻有水文化名言;针对不同年龄段游客,设计分层化的水文化科普内容。

(四)完善运营管理机制,保障文化传播持续性

1.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除政府资金外,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水文化建设,例如与文化企业合作开发文创产品,与旅游企业合作推出文化旅游线路,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水文化研究与科普活动,缓解资金压力。

2. 培育专业人才队伍:组建“水文化传播团队”,包括水文化研究人员、专业导游、活动策划人员等,定期开展培训,提升团队的文化素养与服务能力;邀请水利专家、文化学者担任景区的“水文化顾问”,为景区的文化建设提供专业指导。

3. 加强品牌营销与传播: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抖音、小红书)开展水文化宣传,发布景区的水文化景观、活动与故事,吸引年轻游客;与周边景区、文化场馆开展合作,推出“水文化旅游联票”“文化主题专线”,扩大景区的影响力,提升景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五、结论

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不仅是水利工程与生态景观的结合,更是水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途径。从水文化视角来看,水利风景区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物质载体”传递“精神内涵”,让游客在感受水之美的同时,理解水文化的智慧与价值。

当前,国内水利风景区水文化建设已从“初步探索”走向“深化发展”阶段,但部分景区仍存在文化挖掘不深入、展示形式单一、与游客互动性不足等问题,未能充分释放水文化的育人与传播价值。

未来,水利风景区水文化建设需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深度挖掘地域特色水文化资源,将治水历史、民俗传说、生态理念融入景区规划;二是创新文化展示形式,借助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打破传统静态展览的局限;三是强化“体验式”文化传播,设计水文化主题活动与研学项目,让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水文化的“感知者”与“传播者”,最终实现水利风景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协同统一。(孙亚杰)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