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山东省档案馆、济阳黄河河务局珍藏的戴令德相关红色档案为核心史料,结合1949年人民治黄历史语境,系统梳理戴令德“以身堵黄河漏洞”的英雄事迹,分析实物档案(奖章、奖状、代表证)与文献档案(事迹材料、会议通知)的互证价值,解构“人民至上、敢于牺牲”的精神内核,并探讨该档案在当代黄河治理、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实践转化路径,揭示红色档案对传承治黄精神、助力“幸福河”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引言:历史坐标下的人民治黄与红色档案
1949年是新生政权与黄河治理伟大征程的历史性交汇点,翻开了人民治黄事业由国家主导的崭新篇章。此前黄河因战乱长期失治,1938年花园口决堤后更是形成“改道区”与“故道区”的双重隐患;1949年6月黄河回归故道,“首场特大洪水便以花园口水文站(即原秦厂站)1230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冲击下游堤防”——此时距开国大典仅半月之余,黄河安澜不仅关乎百万民众生命财产,更承载着新生政权的公信力。
在此背景下,基层治黄队员戴令德的事迹并非孤立个案,而是人民治黄初期“全民防汛”的缩影。其相关红色档案(含1949年特等功奖状、山东省各界人民代表证、防汛事迹报告等)作为“活态史料”,既记录了个体英雄行为,更见证了人民治黄精神的生成过程,为研究新中国初期水利建设史、精神文明史提供了微观样本。
二、历史语境与个体抉择:1949年治黄危机中的戴令德壮举
(一)危机叠加的治黄困境
据《济阳县黄河志资料汇编》记载,1949年汛期,我县大堤高水位持续时间较长,河势变化较大,对岸坍塌严重,且当时防汛物资匮乏(麦秸、木桩为主要材料)、技术手段简陋(全靠人工巡堤、肉眼查险)。9月16日济阳沟杨险工段的漏洞,属于黄河防汛中最危险类型之一的“管涌”——此类隐患若未及时封堵,会因水流淘刷导致堤身坍塌,历史上曾多次引发决口。
(二)个体行为的历史意义
戴令德的抉择呈现三层逻辑:其一,专业警觉性,作为巡堤员,他凭借经验从“异样流水声”中识别管涌,体现基层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其二,策略性应对,先以马灯定位、衣物堵洞,失败后才“以身封堵”,并非盲目行动;其三,家国情怀,他在档案口述中提及“开国大典要办了,不能让黄河给国家添麻烦”,将个体行动与国家命运绑定。
这份抉择的价值在于:它不仅避免了“华北大平原可能沦为泽国”的灾难,更以“人在堤在”的信念凝聚了防汛队伍——后续数百人三小时奋战,正是受其精神感召的集体行动。
三、红色档案的多维印证:史料互证下的英雄叙事
戴令德相关档案形成“实物-文献-口述”的三重印证体系,其价值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实物档案:荣誉符号的直观呈现
1.特等功奖章与奖状:济阳黄河河务局藏1949年特等功奖状载有“戴令德同志在防汛抢险中舍身堵洞,功绩卓著,授予特等功臣”字样,加盖山东省黄河河务局公章,是官方对其事迹的权威认定;奖章为铜质镀金,正面刻“治黄功臣”四字,边缘虽有氧化,但工艺细节符合1949年新中国初期荣誉勋章的特征,具有不可替代的实物佐证价值。
2.山东省各界人民代表证:编号523的代表证(1950年)贴有戴令德青年时期照片,钢印清晰,内页记载其“治黄战线代表”身份。这一档案表明,基层治黄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在新中国成立后显著提升,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优势。
(二)文献档案:事迹细节的权威补充
1.防汛事迹报告:山东省档案馆藏《山东黄河河务局黄河汛期特等功臣事迹》(1949年10月)详细记录漏洞位置、封堵过程及参与人员,其中“戴令德坐堵洞口时,洪水淹没至颈部,双臂撑洞壁坚持七分钟”的细节,补充了口述史料的不足。
2.会议档案:《山东省黄河河务局安澜庆功大会通知》(1949年12月)记载“参会人员含特等功臣12名,戴令德为济阳代表”,与《庆功大会报告》中“局长江衍坤颁奖、副局长钱正英慰问”的记录相互印证,还原了荣誉授予的历史场景。
(三)口述档案: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
《山东黄河记忆》收录戴令德84岁时的口述:“当时没想能不能活,就觉得黄河决了,老百姓咋活?”“后来手指被獾咬掉,也不后悔,守黄河就是守家”。这些口述内容与实物、文献档案形成呼应,揭示了英雄行为背后“朴素家国情怀”的精神底色。
四、精神内核与当代传承:从历史记忆到实践转化
(一)人民治黄精神的内核解构
戴令德事迹集中体现人民治黄精神的三大维度:
1.责任维度:“宁肯死在洞中,也要守住黄河”的誓言,诠释了“极端负责”的职业精神,这是当代水利工作者“汛情就是命令”的历史源头;
2.牺牲维度:其“以身堵洞”与黄继光“舍身堵枪眼”虽场域不同,但均彰显“为人民利益牺牲”的核心价值,是新中国“牺牲精神”的双重镜像;
3.坚守维度:从19岁抢险到84岁回访堤防,戴令德一生践行“守河”承诺,体现“久久为功”的坚守精神,为当代黄河生态保护提供了精神参照。
(二)红色档案的当代转化路径
1.教育赋能:济阳黄河河务局已将戴令德档案数字化,创新文旅融合,以戴令德的英雄事迹为主线,承办并保障青少年研学活动12次
2.实践指导:济阳黄河河务局以戴令德事迹为原型多次开展“模拟抢险演练”,强化“早发现、早处置”的防汛理念;
3.文化传播:联合济阳区融媒体中心,以治黄特等功臣戴令德老前辈的英雄事迹为主线,拍摄制作《守望黄河》宣讲视频片,在全省局推广播放。
五、结论
戴令德相关红色档案不仅是记录个体英雄的“历史切片”,更是承载人民治黄精神的“文化载体”。从1949年马灯微光到当代“幸福河”建设,这份档案见证了黄河从“害河”到“利河”的转变,也见证了“人民至上”理念的传承。
在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深入挖掘红色档案的历史价值与精神内涵,既能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更能让“戴令德们”的初心照亮“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征程。这份档案的故事,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火种。(刘强 张菁雯)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中国政府网
水利部
黄河水利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