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11月20日讯 黄河奔涌,文明绵延。守护母亲河,既要以工程筑牢安澜之基,更要以文化激活时代之韵。滨城黄河河务局立足基层治黄实践,创新探索工程、生态、传承与文化融合发展路径,让千年黄河文化在堤坝岸线间焕发新生,书写出新时代黄河治理的“滨城答卷”。

图1:滨城黄河俯瞰图
工程为基,文化为魂——让古渡遗址成“文化地标”
滨城黄河右岸道旭险工的道旭古渡,曾是登、莱、青三府进京驿道的关键节点,见证过商贾云集的繁华,也承载过革命战争时期运送物资的使命。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沦为 “游人步履匆匆” 的普通岸线,厚重的文化底蕴未能与工程产生联结。如何让古渡文化重焕生机,成为滨城黄河河务局亟待破解的课题。
“以工程安全为底线,以文化传承为核心,实现文化植入与堤防功能深度融合。”滨城黄河河务局以“尊重历史、服务当下、赋能工程” 为原则 ,将防洪安全作为所有景观建设的前置条件,确保“硬工程”与“软文化”相得益彰。

图3:道旭古渡文化园
为此,道旭古渡的重塑行动以“尊重历史”为锚点,深入挖掘“渡”的核心意象。从清光绪年间的码头繁华到革命时期的交通枢纽,再到如今的文化地标,通过雕塑、指示牌等景观语言,让历史“可看、可感、可读”。一座以道旭渡口文化为核心、沿黄治理为主线的古渡文化广场就此矗立黄河之畔:堤防地基上,雕塑与防汛设施和谐共存;险工区域内,休憩座椅满足观景需求又不触碰安全红线;指示牌既标注景点,更科普堤防等级与防汛知识,让“守护安澜”理念融入游览体验。
除此之外,滨城黄河河务局还联合滨州市区两级法院在此建设了滨州市首个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修复宣传基地,设置普法宣传栏与宣传牌,使这里从单纯历史展现地升级为普法教育与生态传播平台。如今的道旭古渡,已成为市民休闲、学生研学、网红打卡的文化地标。
与道旭古渡遥相呼应的,是左岸王大夫控导上建成的滨州黄河防汛抢险训练基地。滨城黄河河务局跳出“功能性场所”定位,深挖治黄精神内涵:通过陈列黄河历史变迁图、历年洪水情况及治水思路,讲述治黄人“手扛肩挑保安澜”的奋斗故事;以实景模拟展现现代抢险技术与传统经验的结合,让“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抢险精神成为可触摸的文化财富,让抢险基地成为承载治黄记忆、传递抢险精神的“活态课堂”。

图5:滨州黄河防汛抢险训练基地
生态优先,文化赋能——让违章滩区变 “转型典范”
小街湾位于滨城黄河左岸滩,因历史原因产生的违章建筑群曾是滨城黄河岸线的“生态痛点”与“安全隐患”。该处违章建筑群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违建最近处距离黄河河道仅20米,严重影响黄河行洪安全,同时破坏了黄河生态。
为彻底解决小街湾存在的问题,在滨城区河长办的牵头带领下,相关单位建立难题会诊制,全方位研判拆违难点并制定方案。滨城黄河务局水政工作人员通过发放普法手册、喇叭广播、亲属劝导等方式,反复普及“清四乱”意义与法律依据,促使违建负责人思想转变。历时三个多月,全部整改任务圆满完成。

图6:小街控导俯瞰图
如果说道旭古渡重塑是 “唤醒”,那么小街湾蜕变则是 “重生”—— 它以生态修复与文化赋能相辅相成为思路,以“清四乱” 为起点,将曾经威胁行洪安全的 “违章建筑群”,转化为彰显黄河生态与文化的 “名片式景区”,完成了对 “问题空间” 的颠覆性重塑。

图7:小街控导景色
生态修复作为“底色工程”,遵循“以绿为底、以水为脉”理念,顺应地形植被铺展绿地,打造生态停车场、亲水平台,设计“几”字形黄河微缩景观呼应母亲河脉络,一片花海更让岸线“硬工程”化为“软风景”。
文化赋能为生态空间注入灵魂。小街湾建设全程贯穿“以文为魂”理念,微缩河道、文化标识等景观暗藏黄河元素,无声诉说“九曲黄河万里沙”的历史厚重。开园以来,合唱比赛、自行车赛事等数十场文化活动在此举办,让市民在休闲中触摸黄河历史、感受治黄精神。
更可贵的是,这份 “生态 + 文化” 的成果,最终转化为惠及民生的 “幸福答卷”。小街村依托景区建成200余亩葡萄种植采摘基地,村容村貌与村民生活习惯同步改善,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成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生动实践。
传承聚力、机制创新——让文化种子成“共识之果”
2018年11月,滨城黄河河务局联合滨州市高新区政府,利用黄河淤背区原武警教导队营房打造7000余平方米的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基地内设黄河文化长廊、防汛抢险器具展示馆、红色展馆等,集党性教育、治黄培训、文化展示于一体,实现“红色基因+黄河记忆”双向赋能。

图10:参观滨城黄河河务局党员教育基地
在这里,新职工追溯“渤海区治黄抢险斗争史”,老治黄物件成为党性教育鲜活教材;党员干部在党性教育中感悟“代代治黄人接续奋斗”的精神。截至目前,基地已开展教育培训6000余人次,接待参观学习1500余人次,让黄河文化真正入脑入心。
如果说教育培训基地是价值融合“枢纽站”,2024年夏季成立的“文化专班”便是传承发展“发动机”。针对基层文化工作“边缘化、碎片化、成效模糊化”痛点,该局组建了局长直管、专兼结合的实体化专班,系统性挖掘、提炼、整合、输出滨城黄河文化价值。
专班确立“工程即文化、管理即故事”工作法:将抢险案例转化为普法故事诠释法治文化,用无人机巡河视频展现“智慧黄河”魅力,以“职工书屋”“职工菜园”的鲜活场景诠释幸福单位文化。不足一年间,专班完成《滨城黄河现行河道的历史演变》等10多项文化成果并公开发表,让“滨城黄河”品牌形象愈发鲜明。
从教育培训基地的实体支撑到文化专班的机制创新,滨城黄河河务局通过“四进”宣传矩阵,让治黄精神、生态理念、法治意识融入社会生活,形成“全域知晓、全民参与”的文化氛围,推动黄河文化从“精神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
滨城黄河河务局以文化赋能治黄工作的实践,书写了“工程安澜、生态优美、文化繁荣”的基层答卷,用基层治黄人的智慧证明:守护母亲河,既要让堤坝坚固如铁护安澜,更要让文化温润如水润人心 。黄河奔涌不息,文明薪火相传。唯有将文化基因融入治水实践,将精神力量注入时代发展,才能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刘瑞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