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轮转,时序又已悄悄进入冬的序曲。走在黄河岸边,一年好风景在脑海中静静流转。

    那是一首静谧的诗,堤上积雪被寒风雕出柔和的弧度,空气清冷,静的能听到雪落的声音。天晴了,冰面破壳,泠泠的脆声很好听。

    春风一来,河岸就醒了。迎春来的早,海棠开的媚,桃花笑的脸粉嘟嘟的,春天是百花告别寒冬的盛宴,花儿将蓬勃的大地之力还于自然,黄河水悠悠流淌,滋养的不只是一方土地,更是万物轮回的希望。

    图1

    柳叶摇醒了夏天,堤防的浓荫把毒辣的日头滤成细碎的光斑,一阵风吹过,凉意裹着草木香扑面而来。黄河拉扯着天上的云影奔涌向前。汛期流量大,裹了更多的泥沙,浪花的颜色便越发浓郁起来。远眺是漫天白云悠悠,身旁是河水奔腾不息,蝉鸣、风声、水声纠缠在一起,这里有些吵,心跳的节奏却静得刚好。

    图2

    秋天,是滨开黄河银杏林最美的时候。向阳而生,逐光而落,是属于植物的浪漫。不过一夜不寒不暖,再醒来已是秋色层染。以叶的枯荣诠释自己的花开花落,一场跨越季节的修行,银杏的美,从告别开始。与枝头郑重作别,与秋色欣然赴约,疾起骤落俯身大地,告别,原是另一种热烈的奔赴。

    图3

    绿叶褪去青涩,正是派对的暗号。盛会怎可无客?天公作美,微风,暖阳,蓝天,正是赴约的好时光。游人闻秋意,落黄赴别约,银杏林里喧嚣声声,是闺蜜的聚会,是爱人的相约,是温暖的记忆,是人群起舞的盛歌,每个热忱赴约的客人,为银杏的告别盛会添上最动人的人间烟火。

    图4

    川流不息,四季有时。风起,收束了四季的盛放与告别。枯木静待抽芽,冻土酝酿生机,待东风再起,河岸复醒,新的轮回便又将启程。(王思琪)

  •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候鸟翱翔 [11-25]
  • 残荷冬韵 [11-24]
  • 银杏辞秋 金落冬启 [11-20]

    本站11月26日讯     黄河的涛声里,藏着无数治黄人的故事。当鄄城县大剧院的幕布缓缓拉开,一群年轻的黄河职工身着20世纪70年代的服装,在舞台上重现着“三八女子吸泥船”的岁月。这出名为《向阳花开》的舞台剧,像一束穿透时光的光,照亮了黄河岸边那段被风沙掩埋的传奇,也让两代治黄人在光影里完成了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

    黄河女儿的峥嵘岁月

    1976年的春天,黄河鄄城段的岸边来了一群特殊的姑娘。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她们,要登上轰鸣的吸泥船,完成连男人们都觉得艰巨的机淤固堤任务。时任副船长的王素娟至今记得,第一次踏上“三八女子船”时,脚下的钢板被机器震得发颤,柴油机的浓烟呛得人睁不开眼,姑娘们攥着粗麻绳的手心里全是汗。

    那时的黄河堤防还在沿用人工取土的老办法,汛期一来,背河洼地常常渗水滑坡。治黄人摸索出的机淤固堤技术,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新局面——用吸泥船将河道泥沙抽到堤岸,既加固了堤防,又改良了农田。可谁也没想到,这活儿会交给一群姑娘。“黄毛丫头能撑得起船?”老艄公的疑问里,藏着那个年代对女性的固有认知。

    王素娟和姐妹们用行动回应了质疑。1980年,她们创下42万立方米的吸沙纪录,相当于堆起一座小山;寒冬腊月破冰开船时,有人掉进冰窟仍死死攥着缆绳;机器故障的深夜,姑娘们轮流跪在甲板上抢修,柴油浸透的工装结了冰,第二天照样顶着寒风作业。1979年,当王素娟得知她们获得山东省“三八红旗集体”、个人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的消息时,眼里闪着的,是黄河水映出的光。

    图1

    四十多年后,当王素娟坐在台下看《向阳花开》的首演,舞台上那个喊着“同志们,加油干啊!咱们马上就要完成任务了!”的副船长,让她忽然红了眼眶。“像看到年轻时的自己,”老人颤抖着握住演员的手,“连攥拳头的劲儿都一样。”

    青春接力:从黄河岸边到舞台中央

    2024年的夏天,鄄城黄河河务局的会议室里,一群青年职工围着泛黄的档案照片犯了难。要把“三八女子船”的故事搬上舞台,对这些每天和堤坝、数据、报表打交道的年轻人来说,比汛期防汛还棘手。苏张伟拿着技术员的脚本,念台词时像在做工作汇报;有人对着镜子练哭戏,挤了半天眼泪只憋出个鬼脸。

    饰演重要角色的张方源,是剧组里最忙碌的身影。她的戏份重、台词多,首映前的最后冲刺阶段,排练常常要占用工作时间,张方源却总能在角色与本职间找到精准的平衡点。常有人见她刚走出角色,额角还带着表演时的薄汗,就从包里掏出笔记本电脑,蹲在排练室角落处理业务报表,键盘敲击声与远处传来的台词声奇妙地交融。同事们说,她身上那股任务不完成不罢休的劲头,活脱脱就是当年“三八女子船”船员的模样,眼里装着的永远是如何把工作和排练都做到极致。

    “咱们演的不是戏,是前辈的命。”排练场里,这句话成了大家的口头禅。两个多月里,他们放弃节假日,会议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白天是防汛调度员、劳资员、堤防巡查员,晚上就变身为演员,在会议室的空地上练台词、练走位。

    图2

    9月18日的首映后台,空气里飘着紧张的气息。有人在默背台词,有人对着镜子整理服装,还有人偷偷掐着自己的手心减压。当大幕拉开,聚光灯打在脸上的瞬间,奇迹发生了——苏张伟忽然有了老技术员的沉稳,冯璐瑶喊出“开船啦”时的嗓音带着黄河水的厚重,那些排练时生涩的动作,在舞台上化作了自然的流露。

    40分钟的演出里,台下的观众数度落泪。当王素娟等原型人物被搀扶着走上台,看着和自己年轻时模样重叠的演员,老人们的掌声里混着哽咽。“你们让那段日子活过来了”。一位白发老人的话,成了最珍贵的谢幕词。

    从河岸到赛场:一朵花的绽放

    首映的余热未散,《向阳花开》又面临新挑战。要把40分钟的剧本压缩成10分钟的情景剧,参加“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治黄历史故事情景剧大赛”。深秋的街心公园里,这群穿着演出服的年轻人成了特别的风景——没有舞台,就以花坛为界练走位。有路人好奇地问在演什么,演员们就停下来,讲一段“三八女子船”的故事。

    比赛那天,30支参赛队伍里,鄄城黄河河务局的职工们显得格外朴素。没有华丽的舞美,没有震撼的音效,当舞台上的姑娘们喊着号子破冰,当“王素娟”在灯光下说出“咱们超额完成任务了”,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最终,这支队伍从中脱颖而出,捧回了一等奖的奖杯。

    图3

    此后的日子里,《向阳花开》的身影出现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新春汇演现场,出现在山东河务局的礼堂里。每一次演出,演员们都会在后台重温王素娟的话:“治黄人脚下的土,比舞台上的灯更实在。”他们带着黄河泥沙的气息,把“三八女子船”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那些破冰开船的清晨,那些深夜抢修的星光,那些姑娘们手挽手喊出的号子,都成了流淌在舞台上的黄河血脉。

    花开向阳:黄河精神的延续

    如今,黄河大堤上的淤背区已绿草如茵,“三八女子船”早已完成了它的使命,但《向阳花开》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些参与演出的青年职工,在巡查堤防时会下意识挺直腰板,在整理档案时会想起王素娟手写卷宗的认真,在面对困难时会默念“三八女子船”的口号。

    王素娟常说:“父辈扎根黄河,我献终身,子女献青春。”这句话在《向阳花开》的舞台上有了新的注解。当年轻演员们在谢幕时齐声说出这句台词,台下总有老职工红了眼眶——那是黄河精神最动人的传承,是一朵花对另一朵花的致意。

    图4

    黄河依旧东流,涛声里有老故事的回响,也有新青春的足音。《向阳花开》就像黄河岸边的一丛花,根扎在治黄人的土壤里,花开在新时代的阳光中,用最朴素的绽放,诉说着一个真理:那些为母亲河奋斗过的青春,永远不会老去。(王洁  崔龙霞)

  • 密织网 安无虞 [11-26]
  • 厚植黄河根脉 育强时代新人 [11-26]
  • 百里长堤固若金汤 九曲大河锦绣安澜 [11-25]